1.诗经养生诗句 哪些古代诗词中藏有精神养生之道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2.古代诗词告诉你如何养生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 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名人你就会知道了。 现在锻炼身体的活动和器械都很多,医疗也很发达,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处处都很落后,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下面是古代几个著名的文人的一些养生方法,赶紧来学学吧!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须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相助,强调散步的方法和妙处。 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说沐浴对身体的好处。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大自然,探幽览胜,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尽置身外。 他曾在儋县建一“息轩”,并题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不过晚10点。 他说“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劳的最佳方法,文人经常熬夜思维能力下降,于身体健康无益。”他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十分科学。 元朝名画家倪瓒,在年高体弱无力外出的情况下,将自己喜爱的山水画贴于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为此他还在《促顾贽见访》诗中说:“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也可见他对游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诗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种草、饲鸟养鱼,环境清雅,用来调节生活节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闭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欢作诗咏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些古书中的描述来学习的他们的养生方式,而且还苦役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来学习其中养生妙招。看了上面几个文人的养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吗?。 3.麻烦大家提供一下关于养生的古诗,要求有作者名和所在的朝代 爱问知曹操 魏武帝曹操也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的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同时,这首诗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 2。 苏东坡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 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 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 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3。 龚廷贤 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 ,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更养神, 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 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 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 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 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4。 白居易 4。 1 养生以动:白居易认为,活动养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欢步行游览名胜。 在一首《玉泉》诗中云: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 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筇仗,头戴白纶巾。 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诗句描述了白居易游览杭州西湖玉泉时的情景,可见他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达到了忘我境界。 4。2 养生以静:白居易认为,静亦可养生。 他在《消暑》诗中曰: 何以尚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做回人间翁。 酷暑苦夏,诗人自有对付它的妙法,即所谓“心静自然凉”。 4。 3 养生练功:白居易晚年常以练气功养生。他在一首《练功》诗中说: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扶。 初似饮醇醪,又如蜇苦旁。 外融为骸畅,中适一念除。 旷至忘所存,心与虚俱无。 诗句生动描绘了练功时的场景。 练功养生,诗人身心舒畅,简直如痴似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5。 《十叟长寿歌》 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一叟捻须曰:我不湎旨酒; 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 四叟柱木杖:安步当车久;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 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 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 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 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注释) (1)不湎旨酒:不嗜酒之意。 (2)服劳自动手:指经常小劳。(3)安步当车久:指以步代车。 (4)清气通窗牖:是要室内空气一定流通。 (5)沐日令颜黝:经常要沐浴日光。 (6)太极朝朝走:指要天天打太极拳。(7)未作私利求:指排除杂念。 (8)坦坦无忧愁:即乐观开朗。 6。 袁枚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 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防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了,又该作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到:“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7。 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8。 陶渊明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9。 杜甫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 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 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4.儒家持何种养生观儒家的养生观是一种重视养心和养德的养生观。 和道家比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身心的修炼,而是重在建立和谐社会,使人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儒家的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生的教导。 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养生要谨守中庸之道,才能颐养天年。 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说“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根本。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孟子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孟子养神得法,活了84岁。 孔圣人活了73岁,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我自去”。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讲的是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实际上是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气法。 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得充盛。《孟子•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养生励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一个人欲望太多,就会身心疲惫的。 5.【16.在《诗经》的流传过程中曾有“四家诗”,到后来只剩一家流传16D17C《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18A《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19C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左丘明所20D21B《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际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历史22A23A24B25C“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书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6.关于诗经的一些寻题知识分子进下面几收诗经什么的帮我找出最 爱问知诗经是古代人的歌谱。 原来都是唱出来的!最有可能考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关押起来)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海边被举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赎买回来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在这样的人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智,是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绪阻塞,然后奋起。 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才会知道。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能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3】鱼我所欲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俸禄就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把它制止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 7.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怎么练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相传为陈希夷所传,所以也被称为“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图% 这套功法在明代罗洪先秘传、清代曹无极增辑的《万寿仙书》和清代郑观应的《中外卫生要旨》 中均有收录。 “二十四节气导引图”总共二十四个导引功法,分别对应着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 其内容 顺次如下: 正月立春 功法为每天23点至次日3点间练习,取平坐式,两掌重叠,按在大腿上,吸气时右掌叠于左 手背上,伸臂耸肩,向左扭身,上体保持正直。 稍停后,呼气时松肩臂,恢复到原坐式,再吸气,同 时身躯右转,其余同前。左右交替做三五次,然后叩齿、深呼吸、鼓动舌头搅动口中津液咽下,各 3次。 正月雨水 功法为每天23点至次日3点之间,正坐,左手掌叠在右手背上,按压右大腿,上身向左转,并向左侧倾倒,扭头拗颈,睁目回视,稍作停顿后,改为头右转,上身转向右侧,同时向右侧倾倒, 扭头拗颈,睁目回视,稍作停顿后,再转向左侧。如此反复做15次。 右手掌叠于左手背上,按压 左大腿上,同前法扭身扭头拗颈,反复做15次。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二月惊蛰 功法为每天1点到5点之间,盘坐,两手握固。头项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 两肘弯曲,前 臂上抬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 如此反复做30次。 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二月春分 功法为每天1点到5点之间,盘坐,两手由体侧提到腋下,手心向上,两掌内旋后向正前方 推出,掌心朝前指尖向上,两臂伸直,与肩平,与肩同宽,同时头向左转,两手收至腋下,头转向正 前方。 两手如前法推出,头转向右侧。 如此左右各做42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三月清明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两手作挽弓动作。左右两手交换,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各做56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三月谷雨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自然盘坐,右手上举托天,指尖朝左。 左臂弯曲成直角,前臂 平举于胸前,五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同时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然后左右交换,动作相同, 各三五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四月立夏 功法为每天3点至7点之间,一条腿盘座,一条腿屈膝,两手交叉抱膝,手与膝努力相拮抗 争,持续用力二三秒钟。 两腿交替,左右各抱膝用力拮抗三五次。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四月小满 功法为每天3点至7点之间,盘坐,左手按住左小腿部位,右手向上举托,指尖朝左。然后 左右互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五月芒种 功法为每天3点至7点之间,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胸前上提,掌心向上,然 后外旋,向上举托,两臂伸直,掌心向上,指尖朝后,腹前挺,背向后压,头后仰,目视双手,略停数 秒,双手经体侧缓缓落下。 如此重复做三五次。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五月夏至 功法为每天3点至7点之间,屈膝蹲坐,两臂伸直,十指交叉,掌心向内,以右脚蹬双手,脚 向外蹬,双手往里拉,蹬拉相诘抗,持续约二三秒钟。换左脚蹬,同样动作,左右各做三五次。 然 后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六月小暑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朝后,手臂转直,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 地,右腿屈曲让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身体重心先向后移,后向前移。 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六月大暑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双手握拳拄地,两臂伸直与肩同宽,拳眼相对,身体重心 前移,上体前俯,扭项转头向左右上方瞪视。 然后重心后移,头转向前;重心再前移,头转向右, 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15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七月立秋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与肩同宽,撑地。 然后含胸缩体,屏 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然后还原到开始时的姿势。 如此反复做七八次。 叩齿、咽 津、吐纳收功。 七月处暑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与肩同宽,撑地。 然后含胸缩体,屏 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然后还原到开始时的姿势。如此反复做七八次。 叩齿、咽 津、吐纳收功。 八月白露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两手按膝,头缓缓转向左,然后转向右,各牵引15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八月秋分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两手捂耳,十指向后相对,上体向左侧倾斜牵引。 再慢 慢向右侧倾斜牵引。左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各做15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九月寒露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两手心向上,十指相对,缓缓上提胸前至与乳相平,前臂 内旋,双手慢慢向上举托,手心朝上,指尖朝外,两臂伸直成开放型。 身体上耸,头转向左,手心 翻向下,两臂由体侧缓缓放下。如此反复做15次。 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九月霜降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向前伸腿而坐,两手分别向前攀住左右脚的脚底,膝关节弯 曲。 脚向前蹬,手向后扳,灯扳拮抗数秒钟,屈膝,两臂随之弯曲。如此反复做三五次。 叩齿、咽 津、吐纳收功。 十月立冬 功法为每天1点至5点之间,盘坐,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掌心朝上,头转向左。 8.宏德广布、济世养生一句出自何处宏济堂,始创于1907年,是中国21个重点中药企业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素以生产中成药而驰名中外。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宏济堂公司在百年的改革发展中,传承了宏济堂的“宏德广布、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传统优秀文化,并融汇了力诺集团的“西点+哈佛”的阳光文化模式,打造了“铁的组织纪律+水的活性思想”的员工团队,形成了“精、诚、容、新、合、利”的现代文化精髓。 9.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乾】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译】文言说:黎民百姓,是将占多数的老百姓列在了首位;亨通顺利,是各种美好事情都聚集到一起了;农耕活动,是说合乎正义的行为要跟着别人认真去做;意志坚定,是做事情、干工作的根本。 此文言篇幅较长,下面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元⑴者⑵,善⑶之⑷长⑸也, 【译文】黎民百姓,是将占多数的老百姓列在了首位; 注释: ⑴“元”民众,百姓。《战国策》:“制海内,子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注》:“古者谓人云善人,因善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⑵“者”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所以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 ⑶“善”多。《诗经·鄘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记·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⑷“之”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⑸“长”zhǎng列在首位的。《孟子·梁惠王上》:“长子死焉。” 【原文】亨⑴者,嘉⑵之会⑶也, 【译文】亨通顺利,是各种美好事情都聚集到一起了; 注释: ⑴“亨”通达顺利。《后汉书·班固传》:“性类循理,品物咸亨。” ⑵“嘉”美,善。《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 ⑶“会”聚集,会和。《庄子·养生主》:“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原文】利⑴者,义⑵之和⑶也, 【译文】农耕活动,是说合乎正义的行为要跟着别人认真去做; 注释: ⑴“利”犁地,耕地。《古代汉语字典》:“利是会意字,由禾与刀两部分组成,刀是类似耒(léi)的农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数点表示犁出地土块,所以利是犁的初文,表示犁地,耕地。” ⑵“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⑶“和”hè附和;响应。(跟着别人去说或做。)《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原文】贞⑴者,事⑵之干⑶也。 【译文】意志坚定,是做事情、干工作的根本。 注释: ⑴“贞”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贾子道术》:“言行抱一谓之贞。”诸葛亮《出师表》:“贞良死节之臣。” ⑵“事”从事,做,工作。《商君书·开塞》:“今也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 ⑶“干”泛指主干、根本。《国语·晋语四》:“爱亲明贤,政之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