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诗歌之间的关系

1.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每一种的代表诗歌举例如下: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2、以乐景写哀情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3、以哀景写乐情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4、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2.对新诗与传统诗歌关系的个人见解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容置疑 对于现代诗歌读者大量流失,传统诗歌复苏现象所引发了一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号称诗国的中国,是新诗还是传统诗歌代表中国诗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今年春天《中华读书报》有一篇大号的记者述评,题目是:“别再把我叫旧诗”——诗坛涌动“新旧交锋》。”

文章指出对上述问题还没人作过系统研究,包括二者的称谓也颇多争议,文章引用李柯先生的话说“新诗旧诗本身的称呼就不对,诗歌不能认新旧来区分”“打个比喻,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就好像油画和中国画的关系、西餐和中餐的关系。难道能把油画就叫做‘新画’把中国画改叫‘旧画’把西餐称‘新餐’把中餐改称‘旧餐’吗?” 文章还引用王国钦先生话:“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大的历史背景有关。

‘五四’时期胡适所倡导的新诗,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翻译过来的散文化语言形式。”“中国诗歌是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方式。”

很显然李、王二位先生都认为传统诗词才代表中国诗歌,而新诗是舶来品。他们还指出了正名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正名。

这个误区不解决,中国诗歌很难进步。”事实是这样吗?正名有必要吗?述评的文章本意是欲引发人们讨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诗歌怎么了?是传统诗词走向繁荣,还是新诗开始衰退?” 只是该报似乎没有发表后继文章,冷清的诗坛一直热闹不起来。

我想把这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提出来,并发表自己看法,想引起热爱诗歌的朋友重视作深入的探讨。新体诗(新诗),古典格律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的诗体 在“五四”以前,中国诗歌文体,包括格律诗体(绝句、律诗、词、曲)和非格律的古诗体。

“五四”时期兴起中国新诗运动,原来的中国诗歌(包括格律诗和非格律古诗)退位为旧体诗,简称旧诗,这是很自然的,就像格律诗在六朝唐初兴起时被称为“近体词”“今诗”把原先的非格律诗称为“古诗”一样。“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旧诗”的称谓是指诗体,“新诗”,“旧诗”,是根据诗体的产生的年代来称谓,而并不是指诗作。

2002年春天写的七律诗,可以说是新作,说是新写的一首旧体诗或新作的一首旧诗也没有什么不对。新诗不是舶来品,虽然它受世界新诗运动影响,但它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新诗新在哪里?“五四”运动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用现代生活言语——白话来写诗,用新的诗歌形式——自由体诗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对于封建旧文化来说,“新”表现在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思想。

当时中国文化分为两个阵营,写新诗宣传新文化的阵营和守旧的旧文化阵营,当时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攻击新诗是舶来品,把旧文化称为“国粹”是守旧派的理论。中国新诗运动是从突破旧思想旧诗体束缚的背景下诞生的,是在批判旧诗体下成长的,从而忽视了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在割断历史的背景下诞生的新诗有“先天不足症”,而轻视诗歌艺术的那种偏狭空洞的诗歌理论,又长期主导着诗坛,许多探索诗歌艺术的主张和实践都受到压制,中国新诗长期患“理论贫血症”。

中国诗界有个说法:“新诗易写难工。”为什么呢?诗歌的“工”指什么?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诗歌应表现什么?诗歌内容的美学标准是什么?新诗在哪些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能力?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是什么?新诗与旧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中国旧体格律诗的存在和发展合理的内涵是什么,弊病是什么?诗歌文体的审美要求是什么?新诗应追求什么形式?中国新诗运动还缺少建立在诗学,中国诗学基础上,联系中国新诗实践的系统而坚实的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新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新诗是旧诗的改造和发展。热爱新诗的作者,不仅要看到新诗新的方面,要说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就应该承认新诗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人。

中国传统诗歌,不仅有格律体诗,还有非格律体诗,象“诗经”“离骚”是中国诗歌的杰作,辞赋体古风体,民歌体中都有许多杰作。但现在,除了一些像“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少数名作外,中国诗歌的非格律体诗这一大块却被中国诗学所忽视。

在今天看来,正是格律化束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以至像王国维叹息的那样,自唐宋以降六百余年间中国诗歌没有多少生气。但我们提提倡新诗体,只是反对过严过死呆板僵化的格律和千篇一律的格律化。

新诗也需要形式,也需要掌握写作规则,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与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诗歌的内容在演讲里在文章里不能表达,而是诗歌作者认为用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能更具感染力。

事实上,一首好诗往往比同样内容的好文章、好演讲更具有影响力,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也更远,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的生命力,新诗作者们必须研究和掌握诗歌生命力的规律。坚信,诗歌是生活之花,生活需要诗歌;中国新诗成长需要诗歌理论,需要诗学,新诗。

3.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

4.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

……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

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

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

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

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

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

(《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

(《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

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