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风·氓 《诗经》中为什么是去求婚“谋”是商量,谋事的意思;可以想象两人是在商量近在眼前的婚事,所以在这里将“谋”翻译为和“氓”商量婚事是合情合理的。“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以翻译为“不是来和我换/贸易丝织品,就是来和我商量婚事的” 。 但是所谓“以我贿迁”,在古代并不是指贿赂。所谓“贿”就是财富的意思,在谈婚论嫁时讲“贿”,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嫁妆,所以也没有什么不正经结婚的含义的。 “迁”就是移动,走的意思,就是说结婚了带着嫁妆走。 顺便说下,卫风·氓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她与一个叫氓的男子从恋爱到相识,再到被氓抛弃的故事,除了里面有“兄弟”什么的字词外,是没有什么第三第四者的,不要妄加猜测,而且在诗的最后女子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否定,和努力生活下去的感情。 回答完毕,谢谢 (子,是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就是指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以解释为“把你,氓,送到叫顿丘的地方才分别(可见顿求一定不近,体现女子恋恋心情),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姑且理解为媒人吧)你别生气啦,就以秋天为期限吧”。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可见兄弟讥笑不是因为什么逃婚后不理想被兄弟笑,而是不知道女子和氓的婚姻现状。大家牵扯到第三者、私奔什么的,看着好别扭的。) 2.老师的问题诗经》 《氓》主旨:本篇是弃妇的怨诗词。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特色: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性格。用了比兴手法。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民》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将会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取,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在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取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其中又暗用对比,前后的变化,男女认公的性格。这种事态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就是在诗中用语也表现了出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诗》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而且选作意象的事物,既比喻得贴切、生动,也在暗示着情感事态怕脉络。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则“其黄而陨”。曲折其妙,情尽委曲,读来自有神韵。 3.诗经里有什么求爱而得的诗呀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钟鼓乐之”,钟鼓属大典之乐,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从此看出此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4.表示求婚的诗句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李清照《菩萨蛮》 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6、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7、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8、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9、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0、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 11、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12、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1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4、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韦庄《浣溪沙》 1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 1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5.你知道在诗经里男子是如何求爱的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国风·卫风·氓》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翻译:有缘今日相遇,令我一见倾心。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 蒹葭》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 击鼓》 6.求一首求婚的古诗折桂令 徐再思 生平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我侬词 元.管道升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椁。 还有好多诗经里面的句子都很不错 你可以看看 7.谁知道古诗中有什么经典的求婚诗句没1、柳永所写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李之仪所写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还有其他的关于此类的诗句: 1、元稹所写的《离思五首·其四》中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李清照所写的《菩萨蛮》中的诗句“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3、来自于《诗经·邶风·击鼓》中的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苏轼所写的《蝶恋花·春景》中的诗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5、先秦的《越人歌》中的诗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8.古代求婚的诗词有哪些『拼音』:guān guān jū ji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雎(jū):篇名,《诗经》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几个字(一般是两个字)作为篇名。 窈窕:纯洁美丽;淑;善良。 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水上植物,可以吃。 流:顺水势采摘。 寤(wù):睡醒;寐:睡着。 思服:思念、牵挂。 芼(mào):选择,采摘。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9.《诗经》里的一首词~好像是说一个女孩拒绝官员求爱的.什么骑着高头《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10.《诗经》中婚制和婚俗的研究综述《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一.一夫一妻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 《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 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至于《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 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唐风·羔裘》“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二.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三.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再来看《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关于婚时也有规定。《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 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燕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 《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盖以时过而犹不克昏,则必乏于财,故许其杀礼。”(吕思勉《先秦史》)《卫风·氓》中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是秋天。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物,有说是取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也有说象征爱情忠贞。 但我认为其初始来源还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则限制了婚礼的季节。正如吕思勉先生分析,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收成而有余财办婚礼。 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适应的。(罡风案:由此想到《史记·礼书》中司马迁所概括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实礼并不是现代人所臆断的“形式主义”,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这里补充一句,由古籍“奔者不禁”、“令会男女”的记载看,当时男女交际较自由,《诗经》中大量的情诗证实了这一点。从《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也可看出当时青年状况之一斑。 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后世礼教压制下的情况及今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子女也有一定自主权。繁复的婚礼意义在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是对双方的保护,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这与后人臆想的是大相径庭的。 婚,古写作昏。 婚礼都是在黄昏进行的。《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可见婚礼在晚上举行。 有意见认为《陈风·东门之杨》是写男女在城外相会,实际应是写新婚。“昏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