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萨蛮(温庭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译文: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面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为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面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交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其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鸟。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难堪!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去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和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 (1)画线句用了拟人、比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人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如万马奔腾而来,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意对即可) (2)示例1,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我认为“拍手笑沙鸥: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因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示例2,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答案纠错|评论 芷艾1085 采纳率:70%擅长:暂未定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3.如何鉴赏辛弃疾的“菩萨蛮”这首词造口、郁孤台、清江,均位于江西。 辛弃疾淳熙二至三年(1175—1176年)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 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此词应作于此期间。 词人从赣江想到四十年前金人追隆祜太后(宋高宗的伯母)烧杀抢掠的情景,想象江水里还 有彼时难民生离死别流下的眼泪。 词中又从郁孤台想到宋朝的故都开封,想到敌人占领的北方 无数山河,都成为沦陷区了。郁孤台又名望阙,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台望都城长安,改郁孤台为 望阙。 古时候几个朝代都建都长安,因而长安常是首都的代名词。“西北望长安”实际上是望 开封。 下阕说江水毕竟要东流,其去路不会被重山所遮住。 这也许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报国 壮志和决心。 但在暮色苍茫之时,又听见鹧鸪的啼声,似在说:“行不得也哥哥! ”使他想到恢复大业 还是困难重重,自是忧愁无限。 这首词情景交融,但并非只是描写山水,而是写出了作者满腔忧国情怀。 它的下阕结句语言沉 郁,这有词人仕途坎坷的原因,也表明当地山险水急,是不舒坦的环境(由前人用“郁孤”两字为台名 可知),所以作品也带有沉郁的感情色彩。 但他用“青山遮不住”二句放在中间起振动的作用,全词 便不显消沉无力了。 《菩萨蛮》调全以五、七言句组成,与唐代的近体诗比较类同。它的句子匀整,唐、五代、北宋人 填此调,多儿女柔情,声情谐婉。 稼轩所填此词却不写儿女柔情,而是抒发对国家民族兴亡及个人 抱负难以实现的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郁孤台”虽为台名,却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郁”有忧愁、沉郁之意,(2分)“孤台”有孤独、寂寥之意。(2分) 小题2:“遮不住”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和恢复的强烈愿望。(思念、恢复各1分) 小题3:“鹧鸪”叫声对诗人的情感起到烘托的作用,(3分)“正愁余”已是哀伤愁苦不已,鹧鸪声声又仿佛是提醒人莫忘故土,使人愁上加愁,悲凉不已。(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分析“郁孤台”的“郁孤”二字入手。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联系作者身世、感情,结合上阕的“行人泪”“望长安”的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古代诗词中“鹧鸪”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回答时应先总提一句,再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