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一有关的诗句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与泰山有关的诗歌名句登泰山小天下----孔子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袁枚《登泰山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歌颂泰山的诗、句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诗仙李白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圣杜甫《望岳》千古绝唱 封禅颂 [汉] 司马相如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厥埌可游。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我穑何蓄。 非惟雨之,又润泽之。 非惟犏之,我汜布濩之。 万物熙熙,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侯不迈哉。 般般之兽,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其仪可嘉。 畋畋穆穆,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天瑞之征。 兹亦于舜,虞氏以必。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 盂冬十月,君徂郊祀。 驰我君舆,帝用享祉。 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爌炳煇煌。 正阳显见,觉悟黎蒸。 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谕以封峦。 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 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 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 故留踪迹不沉埋。 《泰山咏》 晋代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元曲《登泰山》 张养浩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 登岱 明代王世贞 “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 《郑生至自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泰山》 李梦阳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岱宗》 明代徐文通 “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振衣日观三秋曙,依剑天门六月寒。风雨黄河通瀚海,星辰紫极近长安。小臣愿献蓬莱颂,闾阖高悬谒帝难。” 《雪中望岱宗》 清代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现”。 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重如泰山 老泰山 一叶幛目,不见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泰山颂 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3.关于有月亮意象的诗以下都是有月亮意象的近体诗: 1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 《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7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8 《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9 《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0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 《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3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 《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6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7 《南园十三首 其一》【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4.关于小溪汇聚成大海 的诗句 急滴水汇成江海。 无缘无故,天空掉下一滴水。。。 这一滴水打在坚硬的山崖上,便开始了它一生艰苦而完美的旅程DD它越出山涧,跟随小溪的波纹一起逐流。山涧中到处都是“陷阱机关”,一不小心就会送命,结束这尚未开场的真正苦旅。而它,一滴水珠,绕过了一块块石头,一个个低谷。无论在途中撞得多痛,它都毫不作声,细细地流,慢慢地走,一直坚守着“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它同行的兄弟们,有许多都被前方的险旅吓住了,累倒了,想就此停止这艰难苦旅了,但它却毫不动摇。 剩下的到了一个悬崖边,再走一步,可能会被摔得粉身碎骨。它犹豫了,不敢前进了,在悬崖边上徘徊。但是一想到大海的波涛、碧蓝与广阔,它决定度试一试,便纵身跳下。没想到下面那个美丽幽深的潭,像一位母亲一样用自己温暖的怀抱接住了它,真舒服。于是它发出“嘀嗒”的声音,招呼着自己上面的同伴快下来,停留在崖上的水珠们便一个个地往下跳,形成了优美的奇观DD瀑布。 5.描写 洋槐花 的诗句1、洋槐花 二十年前,在猪圈边儿上,娘种下一棵洋槐说,等你长大要娶槐花时,好打一张床。 二十年后,在槐树下面,娘让婶子打电话问,槐花开了,你啥时候回来。这一生啊,只有娘知道我,是多么地,爱着槐花。 作者介绍:赵呆子,原名张国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嵩山文化研究,主编《嵩山古诗词》,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大嵩山》撰稿人之一,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系列行走散文作品收入《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 2、我家有花独自芳文/柳杨(河南洛阳) 老家承留的春天,洁白馨香,十万亩槐花母仪天下,醉卧十里春风中写诗,招蝶引蜂,香了马蹄。飘着香着,香着飘着,飘成了南山上的一朵白云,香成了快乐老家一个火红的节日。 济源的市民闻香而至,洛阳的游人踏歌而来,焦作的嘉客被这朵白云晃晕了眼,郑州的客人徜徉于120平方公里的南山春风中,醉了千回,忘了归期。蝴蝶在传递着南山,槐花的花讯花语,小蜜蜂在描摹着南山槐花的花模花样。 山西人来了,不见槐花,先闻其香,山东人来了,望花惊叹,写下诗章。湖北人来了,醉卧花丛,对槐花一见钟情,执意留下来,甘愿做一只南山上的蜜蜂,要与这里的槐花谈一场旷世之恋。 湖南人来了,被南山的春风绊倒,被南山的槐花染白,做了一场绮丽的春梦,竟又梦见了西晋陶公。 沉浸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中,不能自拔。 四川人来了,被槐花林中的黄鹂叫住。蜜蜂嘤嘤嗡嗡,火热对视。 蝴蝶飞西飞东,亲吻脸颊。 更有唐朝的四川金华县姑娘侯真定,跋山涉水,在此拜在皇姑,玉真公主门下修道,千辛万苦,千锤百炼,留下道号麻姑的芳名,走进《麻姑宝卷》的诗笺里得道成仙。 南山的槐花在节日里绽放,南山的槐花在口碑中无暇,央视人闻香而至,央视四套一部专题A片,让南山的槐花一举扬名海内外。 让王屋山地质公园走秀世界T台,南山的槐花成为金灿灿的花朵,胜过金花银花,但这缕洁白无瑕的馨香,却不是大自然的天然馈赠,这片十万亩的槐花林全是人工林。 在50年前,由来自天南海北的知青们栽种,知青走进历史的烟云里,成为昨日的风景,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独有槐花伫立于春风中。 还在对游客们深情的讲述着这段,和小芳有关的故事。 6.节日探源 资料七夕别称“星期”。 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编辑本段]七夕节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歌谣 牛郎织女(刻纸)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编辑本段]七夕节诗词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