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唐刘驾】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作者简介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补充: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 2.求李宣远 《并州路》整首诗的赏析诗词原文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释译文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从后文看出是黄昏时刻),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 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 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起云间必须用意译,就是在不远的地方)。 作者简介 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 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全唐诗》存诗二首。 《唐才子传》:“(宣古)弟宣远,亦以诗名,今传者可数也。”。 3.文言文《任涛传》翻译翻译: 任涛,是箔州人。他早年就擅有诗名。乾符年间,任涛多次应进士举,每次都是功败垂成。李鹭任江西观察使时,素来闻知任涛的名气,就取任涛的诗来读,见诗中写道:“露传沙鹤起,人卧钓船流。”李鹭大为赞叹,说:“任涛是个奇才,为什么未有功名?我应当推荐他。”就特地为任涛免除了乡里的杂役,仍旧要当地官员优待任涛。当时一些无知的俗人对此事有一些议论,李鹭判决此事说:“江西境内,凡有写诗赶得上任涛者,马上免除杂役,岂止一个任涛而已呢!”时过不久,任涛就去世了。任涛有才无命,太令人同情了。他的诗集流传至今。 原文: 涛,筠川人也。章句之名早擅。乾符中,应数举,每败垂成。李常侍骘廉察江西,素闻涛名,取其诗览之,见云:“露抟沙鹤起,人卧钓船流。”大加赏叹曰:“任涛奇才也,何故不成名会当荐之。”特与放乡里杂役,仍令本贯优礼。时盲俗互有论列,骘判曰:“江西境内,凡为诗得及涛者,即与放役,岂止一任涛而已哉。”未几,涛逝云,有才无命,大可怜也。诗集今传。 4.古诗《边闯》全文是什么原文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释 1、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2、旧来:自古以来。 3、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译文 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 创作背景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这是深解诗味的精到评论。沈德潜评道:“不须用意。”(《唐诗别裁》)说的也正是此诗于不经意中见诗人气度与时代风神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5.用牧童唐吕岩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700字到900字您所需要的内容,我已经看到了,去下面两个站点搜索,可以查看到文字内容! 1 【金苗论坛】拥有20000多个经典儿童故事,专注儿童故事在线听。提供:励志故事,幼儿故事、绘本故事、儿童小说、国学启蒙、课文朗读,长篇小说等有声故事。金苗论坛,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注册就可以免费听很多故事!抓紧去注册吧!支持手机,平板电脑! 2 【好好听故事网】:拥有2万个经典儿童故事,专业播音员录制,每天都有新故事推送。让孩子保持早睡觉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标准的普通话,丰富孩子的阅读量,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在故事的海洋中畅游! 6.韩栩是哪个朝代的韩栩是唐朝 【介绍】: 唐邓州南阳人,字君平。玄宗天宝十三载进士。善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肃宗宝应元年(762)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中为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代宗永泰元年(765)侯希逸为部下所逐,韩翃随之归朝,在长安闲居10年。大历九年(774)后,在汴宋节度使幕中任职。德宗建中初(780)因《寒食》诗见赏于德宗,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其与柳氏之爱情故事,盛传一时,许尧佐撰为传奇《柳氏传》,《本事诗·情感》亦载其事。生平见《新唐书·卢纶传》、《极玄集》卷下、《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有《关于〈柳氏传〉与〈本事诗〉所载韩翃事迹考实》。韩翃久在军幕,其诗多为送别酬赠之作,颇负盛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云:“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然诗风富丽华美,异于诸人。五律洗炼清丽,佳句迭见,《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题僧房》、《送故人归鲁》为其名作。七律以技巧圆熟著称,《送客水路归陕》、《同题仙游观》等为大历七律佳构。古诗《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送孙泼赴云中》,气势沉雄,为大历边塞诗之名作。七绝则风华流丽,为中唐名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5卷,已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7.王白贞是谁是王贞白吧! 字有道(875—?),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 王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人。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尝寄御沟诗与诗僧贯休,有“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句。他日面晤,语及此。贯休道:“当改一字”。贞白拂袂而去。贯休乃书一字于掌心以待,贞白果还,曰:“此中涵帝泽,如何”?贯休出掌示之,不异所改。二人遂订深契。 乾宁二年,(公元八九五年)登进士第。榜下,物议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仍中选。七年后,授校书郎。后迟隐以终。贞白常手编所作诗三百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七卷,(新唐书志只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后以世乱而不仕,归隐后,曾在西山(今广丰中学内)建“山斋”,传道授业,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四大诗人”,手编所作诗三百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共七卷。 唐·乾宁二年张贻宪榜(895)登进士,是广丰县第一个进士。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授职校书郎。昭宗奔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后,为避世乱而退居家山,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王贞白“学力精湛,笃志于诗”,其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清秀典雅,辞意工丽”,对江西文坛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诗,深受四方学者所推崇,尊以为师。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丰县众多的文人当中,只有其占有一席之地。所作诗300首及赋文合为《灵溪集》7卷,《全唐诗》共录其诗78首,其中卷24有1首,卷701有65首,卷885有12首。但不知什么原因,最为著名传唱千古的名篇《白鹿洞》“读书不觉春己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却没有收进《全唐诗》中。 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中兴元年)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县城西门外城壕畔,并建有王有道公祠(今已废)。遗著自编有《灵溪集》7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补编》存诗12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