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关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在许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对《诗经》及孔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第三,对照书传中所引可知《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或录有章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也与删《诗》吻合。 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于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时“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颌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上持这种观点。归结起来,反对孔子删《诗》说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被删掉?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侦《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300篇,即使孔子删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多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看来,孔子是否删过《诗》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 2.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 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 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 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3.孔子为什么要删诗经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唐代以前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争论了1000多年,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 “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回到上一个问题是,既然有着大规模的“采诗”行为,采集的诗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反对“删诗”说法的基本理由: 1、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诗”的总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孔子时年约八、九岁,不可能“删诗”(这一研究结果实际上出于郑樵的提示)。 2、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是在“自卫返鲁”之后,而此前孔子谈到“诗”时,也称“诗三百”(方玉润)。 3、春秋时期,庠序之讽诵,列国士大夫之赋诗言志,典籍记载多出于今本《诗经》,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影响(朱彝尊)。 4、《诗经》中多有不合于孔子道德思想的诗篇(崔述)。 这类的理由还有很多。 不过,今人还是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态度,认为孔子对于《诗经》有所贡献。这表现在a、他在文字、方言和音乐方向上做过一些整理修订的工作。b、他将《诗经》作为教材,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着很大的帮助。 今天一般认为,《诗经》是经过删汰整理然后汇编成集的,这表现在: 1、方言和音韵的统一。 2、四言字句上的统一。 3、结构形式的统一。 通常认为,整理者是当时的乐工或者乐官。 4.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 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其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但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 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其中的一^个悬案。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3000 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才成为后世所见的 300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 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后来有史学家也主张这种说法,他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 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 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相吻合的。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 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 5.l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这个问题至今仍是存在争议,尚无定论。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这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许多方面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汉代时,司马迁通过对《诗经》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们怎么能不相信汉代的司马迁,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说法呢? 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国献一诗,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现存的《国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三千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 第三,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是与删《诗》相吻合的。 诗经 (为后代课本) 持不同意见的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孔子没有删过《诗》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八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虽然当时的诗是配乐的,但诗,乐毕竟还是有区别的,诗主要指文字,而乐主要指乐曲。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六十九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侯,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说“《诗》三百”呢? 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删掉? 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不过五十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删过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响到同时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至今还争论不休。从表面上看,似乎后者证据更有力一些,但我们研究古代文学不能硬扣一,二条死材料,而应该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测。当然问题并不会如此简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搞清楚这个问题对研究《诗经》,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会有很大帮助的。 6.《诗经》是孔子删诗而成的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 歌305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 统。由于《诗经》年代已久,关于其内容历代有“孔子删诗”之说,又有质疑和反 对“孔子删诗”之说。 “孔子删诗”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 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 百零五篇。” 这些文献都认为《诗经》是由孔子选定篇目的。 支持此论点的史学家认为:(1)司马迁身处汉代,离春秋战国不远,其所依据的资料自然比后人多,也更 加可靠。 (2)古时候大小国家近两千,即使一国献一诗,也有上千首。而现存的《国 风》,有的经历十个、二十个国君才采录一首,可见古诗本来很多。 孔子从前人已 收录的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十分可信的。 (3)所谓删诗并不一定全篇都删掉,或者是删掉篇中的某些章节,或者是删掉 章节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删掉句中的某些字。 我们对照书传中所引的,《诗经》 中有全篇未录的,也有录而章句不用的,可见这种情况与删《诗经》相吻合。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1)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 如《左传•定公四年》 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 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 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 (2) 《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在 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他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 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3)《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 没有被删掉?《诗经》是否为孔子所删诗而成?或许,孔子只是对已经散乱的《诗经》进行 整理,用它来教育学生。 也许某一天,文学界会给我们正确答案。 7.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 但是,关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在许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对《诗经》及孔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 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 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第三,对照书传中所引可知《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或录有章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也与删《诗》吻合。 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 于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时“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颌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上持这种观点。 归结起来,反对孔子删《诗》说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 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被删掉?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侦《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300篇,即使孔子删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多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看来,孔子是否删过《诗》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