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中的衬托

1.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如何分析

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脱离文本谈论这问题。

总的说来要把握:1.把我要说明事物的特点,即主题(主旨),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中的衬托,其主旨是“香”。虽然梅雪互为衬托,但目的不同;2.联系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二者的联系点是“发展”,取其动态;“蝉噪林愈静”取其对比意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取其“静”,强调孤寂之意。3.了解衬托手法的方式,有正面、反面、侧面衬托,有明衬、暗衬等。

4.作为文学技巧之一,在考试中不会要求过高,能够明确、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注意不能过于简单,注重书面语的规范,适当挖些深度,可获加分。

祝你成功。

2.古诗词中的对比,烘托,衬托和渲染有什么区别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4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总结: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3.唐诗宋词中有哪些句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李煜《采桑子》

3. 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

4.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 以乐景写哀情

涵义

乐景写哀情。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7. 在表现手法上的作用分析

1. 杜甫有这样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

2.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讲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以繁华盛况反衬亡国之痛。

4.唐诗宋词中的花朵和其作用

1、梅花绝句(陆游 宋)

闻到梅花坼(che)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解读: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2、《板桥晓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

回望高城落晓河, 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 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里将送行者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应该是“红泪”。这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它是从行者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绘送者“晓别”时的情景,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3、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之妙,在于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并不始自李清照,但由于李清照词中的黄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及其自然;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吗。时值重阳,丈夫任远宦在外,不能欢聚,思念难抑,形容憔悴,比黄花更瘦。写西风,写黄花,此情此景,都为写思念之深切作衬托,令人神往。

4、宋朝晏殊的一首七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写在这样一个月白风轻的夜里,一切都透露着宁静与祥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