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诗三百首赏析原文地址:唐诗三百首 不能说思无邪作者:孔祥旭 孔子说:“诗(指《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直对孔子说的“邪”,不大明白。直到一天晚上翻阅《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选编),豁然开朗。 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劲儿,愣愣地看着书架,一夜无眠。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表述。 近来看余秋雨《寻觅中华》一书,算是有了一合适的表述(我看余秋雨的书,完全是为了了解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看看一斤玉米面到底可以出几斤发糕)。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 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这话我不同意。 但要是把“唐代”或者“唐”换成“先秦”,把“诗坛”换成“《诗经》”,我觉得非常合适。 唐代,即使是古代盛世,也是一集权专制社会。 唐代诗坛以官僚,特别是落魄的大小官僚为主。集权专制社会的官僚中,有“君子坦荡荡”,也有“小人常戚戚”,但更多的人是兼有“君子”“小人”等多重人格。 并且,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他们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鬼;一会儿君子,一会儿小人,甚至一会儿还可能是仙人圣人。这在先秦,是很难见到的。 唐诗的好,人人知道,我就不说了。关于唐诗的“邪”,让我们用例子说吧。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是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韶州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宫廷斗争受挫被贬后所作。 如果取胜,他的诗肯定不会反映这样的心情。但受挫了,就说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就不厚道了,甚至有些虚伪。混迹于古代集权社会的官场,哪有“草木”不“求美人折”的?谁不争宠于皇帝?否则,学陶渊明不就得了。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整天对体制牢骚满腹的人,只要一入体制,干起当初他们深恶痛绝的事来不亚于原来体制内的人,甚或有过之。禽兽就禽兽,衣冠禽兽就没意思了。 这确实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 要是在先秦,人是不会这样矫情的。 比如孔子,他直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给人当车夫赶车,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干我爱好的事) 即使是“混官儿”,孔子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官欲”。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 ——率真而幽默!没有那么多遮遮掩掩,故作清高。喜欢当官就是喜欢当官,喜欢发财就喜欢发财。 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斗败了,就承认自己在混官儿或者叫争宠方面技不如人。 宦海无常、伴君如伴虎的常识,谁都明白。如果不适合当官,就干点别的! 如果还想混官儿,就要有思想准备,可能屡战屡败,别怨天尤人。 还是孔子,在“郑”这个地方,跟弟子失散,学生子贡到处找他。逢人就打听他的下落,有人就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意思是,东门那里有个人,脸长得有些像尧,颈脖子跟皋陶一样,肩膀则跟子产差不多,从腰以下比禹短三寸,跟没家的野狗一样颓丧。子贡见孔子后,实话实说,孔子听了大笑:外貌嘛,倒不一定准,至于丧家之狗,说得还真像我(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真是率真而幽默,真大丈夫也! 与张九龄相比,白居易诚实些。在贬为江州司马后,见到一人老珠黄的女艺人悲哀地弹琵琶,非常动情地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失去了皇帝的宠幸,感觉像落魄的老戏子。 这是中国官场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代,官场像一后宫,只有一个人是男人,其他人不是嫔妃宫女就是太监,大家伙儿生活的惟一目的,就是争宠于一个男人,围着一个男人各个心怀鬼胎唯唯诺诺地混饭吃,甚至一有机会还常常偷东西。当然,也有像王昭君那样大彻大悟的女子。 这惟一的“男人”,肯定体会到了孔子那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独女子与小人难养啊,与他们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你。) 这种体制下生活的人,在面对自然,面对友谊,面对爱情乡情等人之常情时,都可能流露出异乎寻常的真挚情感,写出意境绝妙的文字,但一遇到仕途,总是像孔子说的“女子”“小人”。 比如说李白。 因写诗为玄宗皇帝赏识,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但自我感觉太好,不。 2.唐诗三百首赏析1)桃花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中春怀 【唐】齐己 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2)梨花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初冬夜饮 【唐】杜牧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3)兰花 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4)梅花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花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5)菊花 晚菊 【唐】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饮新酒 【唐】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6)杏花 清夜怨 【唐】李商隐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8)蔷薇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唐】李白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仙萼池亭侍宴应制 【唐】沈佺期 闲花开石竹,幽叶吐蔷薇。 9)海棠 蜀中春日 【唐】郑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春日书怀 【唐】薛能 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10)茶花 红茶花 【唐】司空图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同朱庆馀宿翊西上人房 【唐】周贺 屋雪凌高烛,山茶称远泉。 11)荷花 韩翃舍人即事 【唐】李商隐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杜鹃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杜鹃花 【唐】成彦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13)杨花 春感 【唐】李白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章江作 【唐】韦庄 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 14)桐花 桐花 【唐】白居易 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唐】李商隐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5)桂花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唐】刘长卿 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6)茉莉花 法性寺六祖戒坛 【唐】李群玉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檀口 【唐】赵鸾鸾 衔杯微动樱桃颗,咳唾轻飘茉莉香。 17)石榴花 夏日 【唐】刘复 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石榴歌 【唐】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杜甫 )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 桃花: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贾至《春思》)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 僧志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明·王冕《题墨梅图》) 水仙:送内弟袁德师 (唐)窦群 南渡登舟即水仙,西垣有客思悠然。 因君相问为官意,不卖毗陵负郭田。 板桥晓别 (唐)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操 (唐)李咸用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牙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木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纠成凄清,调和引得薰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峨峨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词释义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毕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 3.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的评论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诗歌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诗以唐冠,宋以词我,说明了唐诗宋词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为浓缩了唐诗宋词精华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被奉为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备受推崇。自书成以来,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家家户户,诗书传家。凡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诵读声,而且还将伴着时代的风雨永远传诵。 唐诗,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开启唐诗盛象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所谓的“初唐四杰”。处于初、盛唐之间,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诗人是陈子昂,他极力提倡“汉魏风骨”,对盛唐诗文豪放风气的形成起了重大影响。 到了开元、天宝盛唐时期,唐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景象。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我国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而且人才济济。贺知章、王昌龄、王之涣、崔颢、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等名家,都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诗坛上,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在创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上,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边塞派、山水派、田园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各领风骚,争奇斗艳。 李白、杜甫的成就标志着唐诗的鼎盛,随后进入一个低潮。到了元和、长庆中唐年间,唐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佼佼者是白居易、刘长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李贺等。 唐诗经过中唐的再度繁荣以后,到了晚唐,呈现出衰颓之势,但这一阶段也出现了两个重要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今天,依然焕发着不灭的光辉,且历久弥香。 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它继承着晚唐五代词体初兴的机运,经许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绩。 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前期小令,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紧接着伟大文学家柳永的慢词创作给宋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柳永的词广泛吸取民间音律的优点,以白描的手法叙事抒情,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在苏轼以后,北宋词坛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一散一整,各有所长。北宋末期则出现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和“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形成有名的“易安体”。 南宋词坛因为北方的沦陷、国家命运的改变,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以辛弃疾为代表,贯穿其词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这样,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被移植到爱国主义的沃壤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著名的词人还有陆游、文天祥、刘克庄等。 宋词,作为中华民族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宝藏。经和唐诗一起,成为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药石。 本书特色 4.唐诗300首点评在李商隐的众多诗作中,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七律。 七律这种体裁,在杜甫手里才走向成熟。可以说,杜甫提高了七律的地位,使之成为可以和同属近体诗的绝句,五律等平起平坐的诗体。 杜甫以后,则是李商隐的七律最能得老杜的神髓,而又具有自家面目。本文拟对李商隐七律三个突出的特点进行说明。 一,意象的错综 李商隐的七律,在意象的使用上,确比前人进了一步。像叶嘉莹先生指出的:“至于义山,这才真的是一位意象化的大师。 ……而义山诗中之意象则是‘缘情造物’,在义山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对于意象的有心制造和安排。有时在义山诗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缤纷的意象,……其意象之所取材,也就特别偏爱于某些带着恍惚迷离之色彩的非现实之事物,因为唯有这些非现实之事物,才能够表现出他的哀伤幽眇的情思。” (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这既是李商隐七律“沈博绝丽”(朱鹤龄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使之晦涩难解。以致元好问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的感叹。 王士祯《论诗绝句》也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抓住了义山诗意象错综的特点。 其实李商隐很多诗,虽然不好懂,但是写的很美,艺术价值很高。比如《锦瑟》,我们虽然不知道它的具体所指,但确实是一首可作为义山代表作的好诗。 它传达了义山对一生感情方面的思考和感受,能引起读者鲜明的印象,使之受到深刻的感动。换句话说,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发作用。 我们下面就以《无题》为例说明李商隐七律意象错综这个特点。以《无题》为题的七律共七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相见时难别亦难”,“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万里风波一叶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万里风波一叶舟”,其他六首都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证《无题》七律确实脍炙人口,艺术价值很高。“万里风波一叶舟”,此首冯浩认为系失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题材风格来看,冯浩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其他几首无题诗不管有无寄托,至少字面上都是写爱情,“万里风波一叶舟”却是怀古思乡,风格也比较明快,不象其他无题诗意象那么错综繁复,意境那么含蓄飘渺。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相对来说比较好懂,手法比较写实。诗人刻画了一个典型场景,开篇就交代了时空:时间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空间是“画楼西畔桂堂东”。 用了句中自对的手法,写得很美。清人黄仲则受到这两句影响,写出了名句:“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绮怀》)3,4句写相思,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是篇中警句。彩凤,灵犀皆为现实中未有之物,正是缘情造物。 不过因为是明喻,叙述之际,尚有理念可寻,不至于晦涩难解。5,6句写聚会的欢乐,著一“暖”字,“红”字,境界全出。 7,8句写离别的伤感。全诗用工笔刻画,细腻感人。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两首无题诗是连在一起的。字面写的是与女子的邂逅相遇,别后相思。 因为意象错综繁复,色彩恍惚迷离,一般认为是有寄托之作。但寄托者究竟何事,就不那么能确指了。 何焯认为第二首“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比较切合实际。可以说是作者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细味这两首诗,可见李商隐偏爱写精美幽雅的事物:“凤尾香罗”,“碧文圆顶”,“金烬”,“石榴”,“菱枝”,“桂叶”等,这些意象都从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美貌高雅,并用这些事物的华美映衬出人物的寂寞无聊。笔触深细精致:“碧文圆顶”是“深缝”,“重帏”是“深下”,这样就从心理上和读者拉开了距离,以这距离产生一种美感。 “清宵”是“细细长”,正是“不眠知夕永”。“羞难掩”,“语未通”都是以工笔写人物情态。 “寂寥”,“消息”,“惆怅”,“清狂”等词在形音义方面增加了诗的美感。盛唐七律多从大处落笔,意象密度不大,转折不多,一般来说景语情语有明显的分别。 中唐七律虽道得人心中事,多数却嫌格调凡近。李商隐七律喜从小处刻画,以情造物,意象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而意境曲折深远,不流于小巧,不但句秀,而且骨秀神秀。 这正是李商隐善于学习老杜,遗貌取神的结果。也是写作技巧自觉性的演进。 另外,李商隐似是掌握了语言的炼金术,且不说非现实之事物,即便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笔下也具有了恍惚迷离的异彩。这正是大师的标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客观世界以外,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诗的世界。 二,章法的变化 诗有字法句法章法,章法相对于字法句法,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字法,一般就是指炼字,怎样选择更富。 5.唐诗三百首详析怎么样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三百首并不算最好的一种。 首先选诗标准在今天看来封建意识形态残留较多,其次犯了大而全的毛病。只要对浩如烟海的唐诗略窥一二,便可知三百首所选其实挂一漏万。 然而,该选本在清代作为童学蒙书却流传甚广,直至今天,当人们普遍失去了对诗歌的兴趣时,父母们还会把唐诗三百首作为教孩子读书的教材。 以前看过的版本大都是中学教科书式的,论一首诗必先将字句用白话翻译出来,然后升华主题时,又必言及作者的身世,最后的结论,无论是言志还是抒情,都莫名奇妙地归为作者对人民的热爱或者对封建统治的憎恨。 即便是田园山水诗,也免不了与时事和作者的抱负扯上关系。古书看多了,才惊觉这是对古书的一大误读。 古人的情趣常常是审美居多,而诗也不过是言性情之物,非要有所兴寄,便难免牵强附会,歪曲诗人原意,而落入腐儒之列。 读一首诗,只需怀一颗单纯的心,才能与诗人不期而遇。 读唐诗三百首,也是如此。 三月下江南,偶于无锡南禅寺旧书市场淘得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慕于编者的威望,欣然买下。 回家一读,果然不同于俗流。似乎千年之后为诗人代言,诗人于诗中的所思所感,经他一解,宛然如在目前,诗中的风雨潇潇和诗人的思乡落寞都可闻可见。 除了为生僻名物作注之外,余者皆不加注释。注后以一言点题,指出诗人作意何在。 最后详析本诗做法。 分析诗的创作方法常常易于八股化,如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便因此而为一些研究者所诟病,喻守真在分析作法时,并不偏重于从章法韵律上着手,而是从诗的意境上加以点染,加上他本人典雅精丽的语言,竟可以当诗话来读。 读前辈学者的著作,还能看到古人读书治学的遗风,即无论才情高下,总能成一家之言。言语字句间,作者一片性情跃然纸上。 不似今日许多学者,并非为心读书,做学问只是干禄的途径,这与古人往往无心名利之闲居隐逸时才著书立说截然不同。所以也无怪今天的学术著作,要么东拼西凑,堆积资料,要么堆砌专业术语,以晦涩的学术语言眩人耳目,读者云里雾里读了半天,就是不见半点作者真性情。 学术学西方,除了这些皮毛之外,是不是更应该把搜寻的目光返回中国古代,从古人身上这些感动我们的地方获得启悟呢?。 6.20篇古诗词赏析赠汪伦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静夜思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类别:【羁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早发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客中行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类别:【】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注释】又题《客中作》[注释](1)兰陵:地名。 (2)但使:只要。[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独坐敬亭山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绝】 类别:【山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春望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类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7.对诗词三百首的评价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 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诗词三百首》有四大特点: 恰到好处的平仄合一, 恰到好处的诗画合一, 恰到好处的古今合一, 恰到好处的天人和一。 她切合民众的心态,理解民众的感情,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选择。 反对舍本求末、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从来没有把《钦定词谱》作为尚方宝剑供奉在民众之上。 她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组合,进而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