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第一篇作品是

1.《诗经》的第一篇是什么

《关雎》 (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参考资料国风·周南·关雎_百度百科。

2.《诗经》是一部什么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主要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共有三百零五篇,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贫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先秦时称为《诗》,或称“诗三百n,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的"诗”,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地方土乐,共一百六十篇。

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应当属于西周初期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属于西周后期至东周时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是属于春秋时期的作品。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从内容上看,《诗经》不仅描述了中国周代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真实地再现了民族的发展史。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爱恋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抒发了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开端并形成。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3.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ju1)鸠, 水鸟儿关关在歌唱,

在河之洲。 嬉戏在河内的沙洲上;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君子好逑(hao3 qiu2)。 在他心中泛起波浪。

参差荇(xing4 )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流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寤寐求之。 日日夜夜把她想往!

求之不得, 几次三番没商量,

寤寐思服。 痛苦涨满了他的心房;

悠哉悠哉, 悠悠相思夜更长,

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到天光。

参差荇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采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琴瑟友之。 用琴儿对她诉衷肠。

参差荇菜, 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芼(mao4)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 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钟鼓乐之。 用钟鼓使她心欢畅。

4.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错。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