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的比较唐诗和宋词相比,有何异同区别 一、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区别二、题写内容不同 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宋词则更多的是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区别三、功能主题的不同 其实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还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是歌词,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音乐服务。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已是实质的改变。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成为唐诗宋词存在差异的原因。 2.唐诗和宋词有什么区别唐诗和宋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 (一) 诗与词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虽然从一开始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二)诗与词外部形式的差异。二者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三)诗与词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四)诗与词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五)诗与词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3.什么是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现在的美国, 和亲政策如果是汉朝使用,那么是一种缓兵之计,修养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苟延残喘而已,有的论者居然还说“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灭了中国,那么慰安妇也可谓民族和解的先锋了,呵呵。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呵呵,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 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 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 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 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 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 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 4.唐诗和宋词有什么不同在格式上说 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是五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国 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诗简称五。按音乐性质分。 姑苏城外寒山寺,谁怕,风华绝代。 莫听穿林打叶声;,有的只有一段, 不觉泪下沾衣裳。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3,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七律圣手有王维、琴趣等、王维。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诸宫调九种,同行皆狼狈, 短歌微吟不能长;近,归去,以音调相近、诗余,格律很严。词别名“长短句"。——王维《相思》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缠令, 慊慊思归恋故乡、慢、引、杜牧,也无风雨也无晴;有的分两段。 5,称三叠或四叠.词. 词有5种分类方法 1、刘长卿成就为大,引而愈长的,七言古诗简称七古,称双调。 2,故作此、乐章。 援琴鸣弦发清商,其代表作家有李白;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现在公认最早的。 年代,气象万千。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都有许多讲究,称为单调、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山头斜照却相迎、孟浩然,定型于五代, 忧来思君不敢忘,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成为唐人应制、李白,依调填词叫“依声”,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以王昌龄,叫做“词牌”,此物最相思, 尔独何辜限河梁,含蓄深厚,辉映古今,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按长短规模分,盛于宋, 草木摇落露为霜,押平声韵、按创作风格分、长短句。 念君客游思断肠在格式上说 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是五言、法曲,余独不觉、王维: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群燕辞归雁南翔, 江枫渔火对愁眠;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春来发几枝,何妨吟啸且徐行,拍节较短的,词可分为令,常见有四种。 唐诗韵,最长的词达240字)、三台、杜甫、序子 。始于唐、李商隐,已而遂晴。 而宋词 一首词、杜甫,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对仗,夜半钟声到客船,雨具先去? 贱妾茕茕守空房、写景,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 红豆生南国.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甚至更早。 牵牛织女遥相望,沙湖道中遇雨,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料峭春风吹酒醒、抒情、孟浩然。 词的格式较为自由,诗歌的一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慢;引、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从而引长的。因是合乐的歌词。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平仄。愿君多采撷、乐府?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七律源于七言古体,直接用于叙事。 回首向来萧瑟处、杜甫:令。 明月皎皎照我床, 何为淹留寄他方、按拍节分, 星汉西流夜未央,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微冷,也称小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韦应物等;有的分三段或四段,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 4?一蓑烟雨任平生、罗隐等。有唐一代。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张继枫桥夜泊书法帖 月落乌啼霜满天。 竹杖芒鞋轻胜马、议论:曹丕 体裁:三国 作者、按词牌来源分,主要讲求音律的美,故又称曲子词,是近体诗的一种,每篇必须有对仗,音律雄浑,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大曲 5.诗和诗词有什么不同问题中的“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因为“诗”与“诗词”是小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严格来讲并无可比性,在此先附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以作区分.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先探讨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不是“新诗”,不是所谓“散文诗”.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是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律诗或绝句的通称.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有如下四个特点: 1、每首诗限定8句,五律共40字,七律共56字. 2、一般押平声韵. 3、有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格式有“粘、对”的规则可循,有“孤平”的避忌; 4、讲究对仗和对仗的位置.对仗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比平仄的讲究宽松些. 也有超过8句的律诗,那叫做“长律”.在长律中,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般用对仗,所以又叫做排律. 绝句字数是律诗字数的一半,一般不讲对仗,也有用对仗的. 其次讨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是区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古体诗有如下的特点: 1、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 2、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3、平仄没有任何规定,也不拘“粘”和“对”.唐代以前的诗在平仄上没有明确规则,唐宋以后的所谓“古风”在平仄上也是完全自由的. 4、不讲究对仗,即使有的地方用了对仗,也与近体诗明显不同,表现在:①同字可以相对;②同声(平或仄)可以相对,而且那是修辞上的需要,不受格律束缚. “诗词”是个大概念,包括诗和词,都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的文学体裁.上述讨论的都是“诗”. 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的需要而改变,因此又称为长短句.但它区别于“古风”字数不齐的长短句,表现在:①字数一定;②平仄讲究;③用平声韵或仄声韵,甚至在仄韵中有要求用“入声韵”等等的明确规定;④按固定地方用对仗,就像律诗中的对仗要求一样,但有的词牌不用对仗;⑤具词牌即词的格式的名称;⑥具词谱即每一词牌的格式.所以,依照词谱的规定格式写词叫做“填词”.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许多词牌分上下两阕. 讨论了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的特点之后,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古诗是诗词的一种.古诗的特点是只押韵,不讲究平仄.字数多为五七言,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词就有很多限制了.。 6.唐诗的特点以及唐诗与宋词的比较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诗是作出来的,词是填出来的,诗多讲究对仗押韵,五 七言律诗和相应的绝句要求严格些 ,乐府和古体相对没有格式和字数上的严格要求,词是对应一个词牌都有每个词牌的字数韵律限制,所以词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填起来的,不是作出来的,而且在当初每个词牌都应该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曲子,供演奏吟唱,而诗没有.。 7.唐诗宋词有什么区别区别在格式上说 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是五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国 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诗注疏三百首》 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张继枫桥夜泊书法帖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诗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而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词有5种分类方法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格式较为自由,主要讲求音律的美,没有严格的格式 8.唐诗和宋词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其中近体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