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的水意象

1.中国诗词中水的意象及写水的诗词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写水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2.古诗词中的水意向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复杂多样的。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但是远在晏珠一千多年之前,就有不知名的诗人发出更为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情人最为适切吧。

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的清晨,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人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企及。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这是人世间的不自由,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蒹葭》是写男主人公对女性的追求,此诗则是从女性角度入手,描写织女的机织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零如雨。

最可感慨的是: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

水意象的阻隔意义在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由来浙水偏堪恨,截断千山作两乡”(方干《别孙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直到当代,“在水一方”的海岛上,诗人余光中仍在感叹:“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的意义。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寓居蜀地的杜甫思念荆州友人,想要问声平安,却找不到可以寄信的使者;倒是门前锦水(即锦江,流经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草堂临近江边)辗转汇人长江,流经三峡,就可以到达荆州。

诗人想象自己思念友人的泪水滴入锦水,就可以随水东流,直到友人所在之地。在这里,万里长江不再是阻隔,反倒成了诗人传达情感的媒介。

这种把水意象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陈与义《临江仙》),是水意象的沟通意义更为直接的表现。 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可以在诗中同时表现出来,最典型的当数宋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水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

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水意象因水的不同作用,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卜算子》下片中,抒情主人公以江水比喻自己对情人不得相见的怨恨,江水无尽无休,则怨恨之情无穷无已。

水的特征是纤柔、深渺,人们常说“柔情似水”,水意象的确适合用来暗示缠绵悠长的情感。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悠悠流水映着无语斜阳,不正是眺望归舟的思妇那寂寞哀怨的情感吗?此为倚楼盼归者眼中的水,欧阳修则把迢迢春水意象用于表现送别主题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同样是楼上女子,同样是一江春水,此次却是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她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恰如迢迢春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水无尽期,正是相思之无尽期。

思归之心甚至可以化作流水,流到诗人向往的地方:“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钱起《秋夜送赵列归襄阳》),“白云西上催归念,颍水东流是别心”(刘长卿《颍川留别司。

3.我想写关于《诗经》水意象的论文,请问一下应该看哪些书,一定是

这水意象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写,不知道你想从什么角度写?

给你介绍一些我看到过的研究诗中的“水”的文章:上海古籍陈致主编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收了一篇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的《之水与中国文学中水意象的历史考察》你可以略微参考一下。

台湾东大出的日本的白川静先生的《诗经的世界》中也有对水这个意象的描述;家井真的《诗经原意研究》也有对渡河的兴词的研究。

同时我记得闻一多先生好像也有过看法,你可以上《古典新义》里面找找看。这些是我有印象的。你可以找找海外学者的研究,像是夏含夷,他们有些文章也提起过诗中的“水”。

4.水代表的意象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其中的“河”指的是黄河,主要是郑州的那一段河水。

此后的诗经中写很多水,这些水大都是淡水,毕竟,古人居住需要靠近水源,因此爱情故事也就会发生在人多的地方。

同时,水在诗经中也代表一种距离,我们常说“一水相隔”,也就是这个意思。水,可以代表一种境遇,可以代表两人之间相隔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时候还可以代表主人公无助的境遇。

另外,有“上善若水”的说法。水是伟大的,无论什么形态其本质是不会变的,纯洁的水可以暗指爱情。

5.李白诗歌中的水有哪些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轻涟潺潺,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

综观太白诗,从功能的角度看,太白诗中的水意象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动水壮势,清水造境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豪情夺人。 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

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比如《司马将军歌》中的“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黄河势不可当,冲破昆仑山的重重阻拦,一泻千里,一路咆哮,冲向龙门;江水巨浪滔天,浪花如银,色彩摄人。

这些水壮大了诗的气势,磅礴壮阔,震人心魄。再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

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清。

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比如《送友人》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而《古风》中则有“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那绿水更衬托出秋花之新丽妖娆,使得意境清静自然。

再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均如此。 二、流水寄情亦托理 以流水寄寓诗人的情感,自古有之,李白在寄托离情时使用更是乐于用那永远流不尽的水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眷恋,表达依依不舍。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歌》)“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送殷淑》)“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江夏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有情的水传达着有情人的愁,无情的水衬托着多情人的忧,水多情盛,水长情更长。

水有情,亦藏理,因为水是变的,因为时刻在流动;又是不变的,因为永远在流动。 用变动的水喻变动的人事,用永流的水寄托永恒的人生哲理。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古风》)即是说荣华不定,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则在讲时光永逝不回的现实,“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 ”《妾薄命》这又以水比喻时过境迁,破境难圆。

更有那着名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喻指愁难断,志难酬。

三、水流今古,志在水外 李白思想中有着道家色彩,当他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寻找一方精神的栖息地,释放自己的不满。 比如,“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古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两首诗就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

当然桃花流水并不是李白理想之所在,向往世外桃源只是他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更多的还是表达郁闷。借古今不变的流水衬托世事的变迁写自己怀才不遇,更是李白爱用的,而且用得自如。

比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江自流”三个字,与“凤去台空”相结合,便写出了凤凰台现在的冷清、寂寞,写出了六朝繁华已经不再,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现实。

而“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经下邳圯桥张子房》则写出圯桥荡漾的碧波自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自已却不能有张良遇到黄石公那样的机遇,借此表达怀才不遇之情。 同样的手法也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使用:“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在清静安宁的江面,望着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当年在这样的水面上“高咏”的袁宏得到名士谢尚的赏识,联系到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惆怅之情立现。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请谁回答我诗经中”秋水”的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什么

1、《蒹葭》秋水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

秋水把诗人热切的所思,推向永远的那一方,使道阻且长的艰难追求,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徒劳,惆怅的企慕境界由此而生,水,对这一境界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既是现实的隔绝之物,也可能是表达着某种人世约束的象征,正是这清澈而略带寒意的秋水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可望不可及的梦一样的境界。风格上诗篇玲珑剔透,素净明爽,苍苍的蒹葭,湛湛的秋水,莹莹霜露,与怅怅的思者,飘忽的伊人,构成一种清灵明洁之境。强化了诗篇的企慕,增加了诗歌的惆怅。

2、关于“秋水”,脍炙人口的句子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