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长亭怨

1.姜夔的“长亭怨慢”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此为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历来很受欣赏,是姜夔的名作之一。

序云“桓大司马”,指的是诗人庾信,引用的文章来自《枯树赋》,但庾信的“树犹如此,人何以 堪”倒是从桓温名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来,也是名句。一般认为词的上阕“阅人多矣”以下化 用序引庾信的名句而来,其实整个上阕都是来自于庾信的这几句。

“渐吹尽、枝头香絮”,暗用庾信 句中有离别情怀的“抑”的意象。“是处人家,绿深门户”,看似不见诸庾信句意,其实“绿”字与“柳” 关联,正如前一句中的“香絮”,都是暗用典故。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则是从“今看摇落,凄 怆江潭”而来,“远”“暮”更加将渲染引向极致,尤其是“暮”字,在宋词中代表着“愁”字,并且日暮与 前面的春暮呼应;而“浦”字自然可以看作“江潭”的变化,由摇落的柳转换到零乱的帆。 “阅人多 矣”出自《左传》“妾阅人多矣,未有如公子者”,但将“未有如公子者”转化为“谁得似、长亭树”,则依 旧从庾信这几句来的,这是有出处又有变化的佳例,深受“江西诗派”的艺术影响。

“树若有情时,不 会得、青青如此”又同时借鉴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和“阅人多矣”一样,不是只有单一的出处, 可见其匠心独运,也是姜夔和周邦彦化用前人诗句不一样处,这也是他深受“江西诗派”影响的结果。 整个上阕的思想感情的焦点尽在桓温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却同时又是来自于庾信的名句。

下阕开头“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精彩蕴于平常的叙事之中。沈祖棻《宋词欣赏》 云:“换头‘日暮’二字,写天色,亦暗点心情,‘望高城’两句谓关山间阻,会合无由,但远望高城,聊抒 离恨,已极可悲,况并此高城,亦望而不见,所见者惟有乱山重叠而已。

高城且不可见,又况此城中 之人乎?”此分析很精辟,道出姜夔词写景抒情的曲折跌宕的艺术特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 “换头,记山程经历,文字如奇峰突起,拔地千丈。”

写出了词人上下阕换头的典型特征之一。只是这 里“日暮”和上阕“暮帆”重复一“暮”字,给人的感觉不是重复,词法对此也并不特别禁忌,但在他们 这些词人中,尤其是姜夔这样精致的词人,似乎不应如此,历来论者似乎视而不见,有点为尊者讳之 嫌。

倒是“不见”与“只见”奇妙对照,新颖独特。“韦郎”以下各句,点明“离愁”缘于分离。

唐圭璋 云,“下阕一气直贯到底,反复苏、辛”(同上),说得极对。 上阕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充满人生的沧桑感,生命的时间意识十分明显,所以在下阕中写 到很想早点归来,而“怕红萼、无人为主”则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慨叹与忧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1)上半片是咏柳。

“远浦”二句点出行人乘船离去。“阅人”数句又回到说柳。

长亭(古人送别之地)边的柳树经常看到人们送别的情况,离人黯然销魂,而柳则无动于衷,否则它也不会“青青如此”了。以柳之无情反衬自己惜别的深情。

这半片词用笔不即不离,写暮春之景,写离去,写惜别,而表面上却都是以柳贯串。(意对即可)(2)这半片词“日暮”三句借景抒情,写暮春暮色,高城乱山隔断属望的视线,写尽离开时之依恋不舍。

后几句从对面落笔,直接抒发离情别绪,表现无边的爱恋。(意对即可) 。

3.屈大均 的长亭怨 翻译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康熙元年(1662),明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杀镄,明祚终结。但屈大均取永历铜钱一枚,穿以黄线,置于黄锦囊中,藏在肘腋之间,以志不忘永历正朔。四年

后,屈大均北游山西,与李天生、朱彝尊、王士祯、毛奇龄等会于太原。而后,出雁门关,会晤正在雁北誓不事清的遗民顾炎武等。这首词当与此行有关。

词头里的“雁门关”,为长城险隘,在山西北部,唐代设关于桓山西脉雁门山顶,向为戍守重地。

上片写眼前事。

“记烧烛,雁门高处”起头的“记”字,点明此词为追忆所作,“烧烛”拍响词题里头的“夜宿”,“高”极写雁门的地势,为以下描写冬夜高原奇寒作势。“积雪

封城,冻云迷路”极写高原奇寒:近处堆集的积雪封锁了古城;远处寒冬的云影弥漫了路途,从而为全词设下了严酷的氛围。“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描画

与李天生围炉火拥紫貂冬夜长谈的情事,其中蕴蓄着二人志趣相投的寒况,“寒”饰以“苦”,极富感情色彩。委婉地传达出屈在均悼念故明的悲哀。“难和尔凄

凉”句,使“苦寒”更深一层。“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即“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思。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晋粤相去数千里,粤地温热,终年无雪,

晋地酷冷,两地冷热大异,夜宿雁门而生乡愁是十分自然的。但须指出,此处的“乡愁”分明兼有国恨,否则“饮不醉”便有过重之嫌,“垆”古时酒肆中置瓮的土

台,此处代指酒店。“驼乳”,疑为酒名,待考。

下片写心中事。

雁门关本是长城一关,宿雁门而怀古适情顺理;“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怀古伤今,感慨殊深!“长城旧主”即旧日长城之主人,进指华夏之主。如

今,国人易服,江山易主,像赵武灵王那样的代代英杰早已化为泥土,复国无望的愁恨溢于言表。赵武灵王在位之时,令国人改着胡服,学骑射,遂拔胡林,克楼

烦,国势大增。如今清人入主,竟令汉民着胡服,作顺民,历史与现实构成极大的反差,包育着极为沉痛的喟叹。这一层意思是藏在字缝里的,非深挖不得见也。晋

北多沙,冬季北风呼啸之时沙粒扬空,故有“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之韵。这一韵极形象,极巧妙。使人如见风起沙飞之状。这自无须赘述。“狐兔”却暗用

南宋张元干“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之典,张词以“狐兔”喻金兵,屈词以“狐兔”喻清兵。屈大均作法,令“沙飞”“似箭”“射向”“狐兔”,可见

其仇恨之深。而且更用“乱”来描画箭飞如雨的状况,这仇恨便是咬牙切齿、食肉寝皮也难形容得了的。“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泛指晋北长城内外

一带。“并州”,治所本在太原,此地泛指清人统治的内地。是时,顾炎武在雁北置地五十亩,以作恢复之资,虽属书生见识,但屈大均、顾炎武哀痛之情却是同宗

共脉、十分感人的,煞尾“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不要凭吊战死的英灵了,收拾他们的遗留的秦弓别图良谋吧。“秦弓”,秦地所产的良弓。屈原《国殇》

有“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极写国士捐躯之伟烈。屈大均此韵远袭屈原,近承稼轩,其矢志爱国之情是一脉相承的。

全词写得如怒涛澎湃、烈马奔腾,一位矢志祖祚,不甘屈辱的志士形象栩栩然立在读者面前。

4.长亭怨慢 雁 鉴赏

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飞行时的动态勾勒,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既有形象 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也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 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既有一般的白描手法,如“回汀枉渚,也 只恋、江南住”,还有曲折的典故运用,如“紫塞门孤,金河月冷” ……从而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而时当金 秋,却是满眼的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 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这里面充满着 苍凉悲凄的气氛。

然而,咏雁只是这首词的表层现象,作者的用意显然在于以雁 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悲。如同朱彝尊《解佩令‘自 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云云所反映的 那样,他由于抗清失败,生 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飘零四海,客游幕府,先 后到过山西、山东、北京等 地。这种漫长的羁旅生 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 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 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 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 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正 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 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 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 慨叹;而大雁尚能南飞,人 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有 “恨”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难怪乎这样一首秋雁词会 充满着如此悲凉的气氛。

更有可说者。朱彝尊的身世之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清改 朝换代。因此,这首词在叙述秋雁南飞的背景时,也特地点出了是 “北风吹度”。这里的“北风”,以及下文的“紫塞”、“金河”,事实上 都象征着来自北方的满清贵族势力。而与此相反,下面“也只恋、江南住”的“江南”,则自然象征着明朝故国。词的结拍“写不了相 思”云云,脱胎于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然而如今故国久已灭亡,连“相思”也“写不了”了,其 感情显然更为沉痛。如果说这首词有更深层的寓意的话,那么就 在这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说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 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所谓“忠厚”,恐怕也就是由个人 进而想到家国吧。

纵观全词,它的主题思路由雁及人,又由人而推及故国沦亡的 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近远浅深逐层递进的多层面体。这既使作 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又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只是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需要细心辨析 它写的究竟是景耶情耶,抑或人耶物耶……

5.长亭怨慢 雁 朱彝尊 赏析 译文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 河月冷,恨谁诉 ? 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 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 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 天幕。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这首词是朱彝尊咏物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它题咏的是雁,说 得具体一点则是秋雁。全词字面,均扣住“雁”字来写:既有对群雁憩息时的静态描述,如“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又有对雁 阵飞行时的动态勾勒,如“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既有形象的外观描写,如“渐欹斜、无力低飘”,也有逼真的心理刻画,如“惯 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既有一般的白描手法,如“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还有曲折的典故运用,如“紫塞门孤,金河月冷” ……从而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大雁南飞的画图。而时当金秋,却是满眼的北风、冷月,孤门、败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 成不同的队形,在略作休息之后又疲倦地向南飞去,这里面充满着 苍凉悲凄的气氛。

然而,咏雁只是这首词的表层现象,作者的用意显然在于以雁 喻人,通过咏雁来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悲。如同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云云所反映的 那样,他由于抗清失败,生 计艰难,在很长一段时期 内飘零四海,客游幕府,先后到过山西、山东、北京等 地。这种漫长的羁旅生 涯,加上时时要担心清廷 的追捕,不能不使他既感 到厌倦,又感到惊恐,梦想着能够回到自己江南的家 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正 因为如此,所以他看到秋 天南飞的大雁,心中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忍不住发出了“也只恋、江南住”的 慨叹;而大雁尚能南飞,人 却不能自主,有家难归,有 “恨”也不知道向谁倾诉 ! 难怪乎这样一首秋雁词会充满着如此悲凉的气氛。

更有可说者。朱彝尊的身世之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清改朝换代。因此,这首词在叙述秋雁南飞的背景时,也特地点出了是 “北风吹度”。这里的“北风”,以及下文的“紫塞”、“金河”,事实上都象征着来自北方的满清贵族势力。而与此相反,下面“也只恋、江南住”的“江南”,则自然象征着明朝故国。词的结拍“写不了相思”云云,脱胎于南宋词人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然而如今故国久已灭亡,连“相思”也“写不了”了,其感情显然更为沉痛。如果说这首词有更深层的寓意的话,那么就 在这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说此词“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所谓“忠厚”,恐怕也就是由个人 进而想到家国吧。

纵观全词,它的主题思路由雁及人,又由人而推及故国沦亡的 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近远浅深逐层递进的多层面体。这既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又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立体感,增加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只是我们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需要细心辨析它写的究竟是景耶情耶,抑或人耶物耶……

6.姜夔的凄凉犯 长亭怨慢 淡黄柳 这三首哪几首是咏物词

第二首咏柳抒情。

《长亭怨慢》姜夔的创制词调名,旁注工尺谱。本篇虽非写柳但是又非单纯的咏柳词,但以柳枝头的“香絮”起兴,经柳丝般的“离愁行缕”收尾,词人身心沉潜其中,早已物我莫辨,主客难分。

杨柳,无论柔条还是纤叶,无论绿荫还是飞絮,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厚的情丝。“柳”“留”谐音,柳枝一折,令多少人心胆俱裂。

在本词中,柳树的角色是频频转换的,前六句写别时别地,就时而言,正是“渐吹尽”时节,柳絮代表着无情流逝的时光,就地而言,绿荫深深,遮掩着门户,作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道屏障,柳树凸现了框人词这一艺术世界中的人,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面对“青青如此”的长亭树,作者又一次隐入了困境,“望高城不见”的主人公显然已被深深的孤独感所包围,他希望树亦有情,可这只是空幻人生的一个空幻的要求,“怎忘得”一句,“第一是”二句都是无力的呼唤,最后,连并刀也是“空”有,末句展示给读者的只是“离别”——柳树那森然的面孔。

第三首不确定你参考一下。是作者的自制曲。

通篇写景,而作者寄居他乡,伤时感世的愁怀,尽在不言之中。上片写客居异乡的感受。

垂杨巷陌,马上轻寒,边城春色,举目凄凉。而眼前柳色,“鹅黄嫩绿”,却与江南相似。

下片写惜春伤春情绪。清明携酒,唯怕花落春去。

全词意境凄清冷隽,用语清新质朴。在柳色春景的描写中,作者的万般愁绪,无限哀怨之情,也就巧妙自然、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来。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

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