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例子或诗词,诗词要全文,谢~~~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 屈原、杜甫都是积极入世的人,但是杜甫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好评价。入世。 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条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 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 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 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 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騝央I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 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有掣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跪求 中国古代积极入世的人和诗句 越多越好一、七律四十九首1. 东坡吟傲世世间无天险,大江东去去不还。 诗情弛骋大江北,画意纵横大江南。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 梦里两人常相见,醒来只隔数百年。2. 昆 仑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3.凉州曲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平。 4.寒江独钓图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5.春山行旅图惨淡岁月入梦遥,浪迹四海悲寂聊。 风流正随鲲鹏去,我自面壁空长啸。万里江山皆风火,十年胸中尽怒潮。 拼将一腔义士血,直向云天逞英豪。6.瑶台曲青山未老头先白,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碎珠溅玉梦里来。凌空缥缈一飞影,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高诵佛号助英才。 7.苏武牧羊图塞外极目望故乡,未见长城万里长。空盼飞鸿传书至,悲向苍天呼斜阳。 古筝哀奏清秋节,铁人无泪亦凄惶。但使此身能报国,天涯何处不苏杭?8.暗 香不恋世间佳丽地,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凌寒飘香九千里。霞光照彻万仞山,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报春报得万民喜。9.疏 影世间何处寻奇葩?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农夫叹绝忘桑麻。流芳千载任风雪,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冰山高处万里霞。10.题李迪牡丹图花后无语荒草肥,焉知天外无惊雷?囊括涯内群魔乱,难忍鼠辈称强贼。 冲天一怒寒星落,十万义士遥相随。长驱直入九万里,枪林弹雨夺金魁。 11.太 公 赋奥究天庭运玄武,凶神恶煞空顿足。神威浩荡百万年,天马行空做羁族。 术奇才高惊圣帝,大义绝天恸神禹。茫茫伟烈终何限?日月星辰照天枢。 12.天 山 行(纪念林则徐)心洁自爱天山雪,羞与群贼论功过。只闻豪杰弃官走,不见东海大潮落。 忍看壮士负离恨,莫问青天悬日月。巨人眼里乾坤小,英雄心中天地阔。 13.乌台诗案纵有神龙起沧海,难赋豪情祭乌台。恶奴群起吠尧舜,万民齐声叹良才。 誓将寸管化长剑,杀尽世间狼与豺。他年若有凯旋日,是我卷土又重来。 14.回 澜 阁抑郁十年栋梁倾,怒涛顿从胆边生。一腔豪气贯日月,疑是长虹化雄鹰。 大展经纶补天手,激扬神鞭驱雷公。高谈霸业伟烈在,苍天为我起东风。 15.汩 罗 江初闻新作已忘归,字字落地皆生辉。汩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天公不怒而自威。忽闻豪杰为贼屈,天下英雄不胜悲。 16.庐山高图同室相残何太急?肆出狂言困雄狮。雄狮泪别庐山时,庐山伤心把头低。 欲捣地府无臣杵,将上九霄揽天梯。回首莫问风吹雨,功过自有日月知。 17.李白出行图高歌向天天相应,纵声唤地地有灵。曾经刀山驱猛虎,几度火海战飞龙。 诗成万卷尽雄风,铁流笔下恣奔腾。何当重归长安路?再为盛世除奸雄。 18.佟 麟 阁苍天问我何所求?星河惨淡大江流。不求玉帝多封赏,但求直取强贼头。 半生热血洒疆场,一路高歌唱自由。盖世何足九万里,天纵奇才报国仇。 19.猎 鹿 图飞步凌云八千里,多少年来无劲敌?多少干戈化玉帛?多少腐朽化神奇?讲诗论经雅意高,寻幽探微破天疑。嘉峪关上存故迹,犹记当年猎鹿时。 20.左 权去年与君赋新词,正是北雁南飞时。漫天捷报作雪飞,遍唱三军夺帅旗。 马上雄风振九关,席间说笑破顽敌。今日英魂赴九霄,何人助我雪国耻?21.梅竹寒禽图梅竹何日报新春?愁绪万千萦苦身。 新晨盼得灵鹊至,空来不为传玉音。日暮苍鹰归幽谷,夜半神龟泣海滨。 垂泪岂非亲骨肉,滴血何止慈母心?22.珠 山悲风送君君何去?飞鸿频传断肠句。孤身青云何太急?灵台不见天公怒。 未曾为君歌一曲,万里严霜凝寒玉。再往珠山寻隐珠,泪水尽洒灵海路。 23.枯木竹石图风吹落叶舞晴空,我奏狂歌唤英雄。歌罢举杯问苍天,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腹内更牵万种情。一生大醉能几回,何不豪饮到天明?24.超然台赋万盏美酒浸衷肠,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我独一人欺霸王。踏碎九霄凌罗殿,何须弯弓射天狼?今日把酒邀明月,一片诗情在汪洋。 25.君车出行图飞鸿飞落红尘中,浮云伴我来纵横。名利场中无功德,坎坷路上尽奸佞。 为福万民始操戈,莫以成败论英雄。待到神兵从天降,风卷残云破敌营。 26.赠 石 重十年常怀百年忧,独自踏歌天边走。天公今霄忧似我,寒星万点漫北斗。 似水流年流神韵,如歌岁月忆战友。心中几多爱和恨?今生难得再回首。 27.出 行 图风流倜傥任潇洒,不负青春好年华。三载光阴似流水,一朝伤心如乱麻。 我随大军去东征,何人伴君去西伐?遥瞻前方万里路,福星高照到天涯。28.秋山草堂图记得当年风雨中,落花时节与君逢。 浊酒一杯话今古,神笔四海抒豪情。可恨纵不自菲薄,未曾为君写生平。 而今举酒祭何处?空对满山枫叶红。29.悼石德启曾经少年多壮志,胸中常怀破天意。 君视福祸为草芥,我履水火似平地。分兵作战整十年,何曾。 3.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事例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2、李白 李白《明堂赋》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谋求官位,其写作时间为开元二十七年拆毁明堂之前,他赋明堂一是为了谋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 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之路,这是真献赋谋仕的原因。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3、杜甫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4、白居易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 5、李商隐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10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 。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 4.古代有那些积极入世的文人(像陶渊明我认为属于消极避世的)按照LZ的说法,那些隐居来逃避的人属于消极的,所谓大隐隐于朝,像范仲淹,王安石,他们都想在政治上有所抱负,努力去改变。 到近代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他们虽然也是文人,但是他们也是积极的去努力,希望能够改变中国的现状,尽管他们失败了,可是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并没有消极的去躲避,但其中最有雄心的是谭嗣同,他尽管可以走,但是没有逃避,为了中国,他付出了生命。 他们都是些并不只是写几句诗,做几篇文的那些文人,他们把自己的学识施展到更高的理想上去,所以他们不仅仅是些积极入世的文人,更是积极变世的英雄~。 5.关于心平气和的诗句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孔子积极入世、济世,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有一颗平常心。有一次,孔子让子路、曾皙(名点)、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钱穆分析说,孔子骤闻曾皙之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而叹也”[22]。孔子“喟然”之叹,值得细细玩味。 孔子在世之时,许多人对其所作所为深为不解,甚至以为孔子是不合时宜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但他的弟子却认为自己的老师是个德行高尚的人。据《论语·子张》载,叔孙武叔曾经诋毁仲尼,子贡遂为老师辩白。子贡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仲尼不可毁”虽然出自子贡之口,但却颇得孔子思想的“个中三昧”。孔子向来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对于世人的误解与曲解,孔子不以为忤,心平气和地泰然处之。 孔子积极奔走于世,但却屡屡受挫——仕鲁碰壁,弃官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于楚(《史记·孔子世家》)。对于这种种艰难困厄,孔子有着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乐观视之、泰然处之。孔子认为,这是“时”(时势)使然。他说:“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家语·在厄》)因此,孔子说他“不怨天,不尤人”,并感叹说:“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对于外事外物(相对于“己”而言),孔子强调自我调整——随机应变、能屈能伸。孔子说:“君子之行己,其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孔子家语·屈节解》)但是,这种灵活的能屈能伸有着鲜明而严格的原则,那就是“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关键之处在于因“时”得其“中”。金景芳说,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核心是“仁”(仁义),一个核心是“时”(时、中)[23],深得孔子“个中三昧”。 甚至在栖栖惶惶的流浪中,孔子仍然保持着高度的乐观精神,有时还会来自我解嘲式的“冷幽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绝粮”七日,“从者病,莫能兴”,但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随后,孔子适郑而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城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困厄之中的孔子,其乐观坚毅的心态和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欣然笑”三字,甚为传神,颇可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