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1.《美丽》 阅读答案 求答

1、(1)象征那些乐于奉献却又自甘寂寞的普通劳动者、战士。

(2)因为美丽的花树能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尽情地挥洒自己美丽的生命,可是它却又独自静立,默默无闻。不事炫耀。睹物思人,美丽的花树不正象征了那些日夜守卫边疆的战士,那些日夜钻研在实验室的学者,那些在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呢?他们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我们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意对即可)

2、C

3、(1)美丽:为守卫大西北奉献过自己的青春。

(2)惊喜:无意间发现了楼前的花树居然开出了一树光润鲜亮的花来;

落寞惆怅:行人大都不去注意头顶满枝的花朵。

4、示例:A句运用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花树的繁茂和美丽,表现了作者对花树的赞叹之情。

B句用带有哲理性的议论揭示了花树的“美丽”;花树的美在于她能承受无人欣赏的寂寞,默句用带有哲理性的议论揭示了花树的“美丽”:花树的美在于她能承受无人欣赏的寂寞,默默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意对即可)

5、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酌情打分。

2.《美丽》的阅读答案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题目。(8分)

(1)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4分)

(2)结尾为什么说“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4分)

2.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4分)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8分)

(1)第五段中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含义。(4分)

答:

(2)第七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4分)

4.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两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4分)

我来赏析( )处:

5.读了《美丽》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4分)

答案

1、(1)象征那些乐于奉献却又自甘寂寞的普通劳动者、战士。

(2)因为美丽的花树能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尽情地挥洒自己美丽的生命,可是它却又独自静立,默默无闻,不事炫耀。睹物思人,美丽的花树不正象征了那些日夜守卫边疆的战士,那些日夜钻研在实验室的学者,那些在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查看中考散文阅读100份答案…于她能承受无人欣赏的寂寞,默默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意对即可)

5、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酌情打分。

3.秋天的“诗经”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

2、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3、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4.怎么阅读《诗经》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奏上。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

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

《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

《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有梅》的“摞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

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