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是如何考证出来的首先要明白宋 人称 隋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 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其次古代文字主要靠形声字阅读,而不是如今的拼音,故随着年代的久远而出现音变。 考证古音途径之一,依靠古代《诗经》《离骚》等上古文献中诗句的所之“韵”和后来或如今的十三韵或十八韵进行比较得来。比如在《诗经 邶风 击鼓》“于林之下”和“爰居爰处”押同一韵,《离骚》“班陆离其上下”和“帅爱云霓而来御”押同一韵,而后来的“下”却分属马韵。如此看来,“下”的读音已经发生了音变。 考证古音的途径之二,依据历史文字典籍的记载,如《广韵》《切韵》。 由于知识的缺乏,有错误望指正。 2.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 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2、发展时期不同 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 3、声母数量不同 《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 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 《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3.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 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 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 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 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 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 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 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 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 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 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 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 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 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 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 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 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对於接受。 4.中古音是什么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 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 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扩展资料: 过去某些学者在叙述中古汉语的语音时,主要以中古出现的韵书如《切韵》或《广韵》作为依据。而中古这些韵书的出现,有它们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它们的局限性。 也就是说,这些韵书所表现的语音系统,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中古汉语共同语语音的实际面貌。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韵书并不是反映一时一地之音。 在它们身上,包含有某些古音和方音的成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古音 百度百科—古音。 5.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 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2、发展时期不同 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 3、声母数量不同 《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 《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