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里的中国修辞

1.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唐诗中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格有八种,我国古诗词(当然也包括唐诗)中常用到的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对偶:对偶句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形式。如: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冬吴万里船”。全诗由两组对偶句主成,不但更加形象生动,而且更加易读易记。

比喻: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来比喻琴声的变化,加强其形象性,使人如亲耳聆听一样。夸张:如一楼所举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白发怎么能三千丈呢,而长达三千丈的白发,该有多深重的愁思,读者就不难理解了。

拟人: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实只有一个人,很冷清,拉来了“杯”与“明月”,成了三个人,一副热闹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修辞的运用,都是为作品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4.哪些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格

古代诗歌和现代汉语一样,为增强表达效果会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 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对比、设问、反问、通感、双 关、互文等。 ⑴比喻 运用比喻可以达到突出事物特征,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 形象的作用,。

它是古诗中最常用的表达技 巧。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 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巧妙地以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 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而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 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 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就釆用了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 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 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 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 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3) 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 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像,对其进 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 ‘ 河东入海,五千忉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的“三万 里、五千忉、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 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 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对偶 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 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 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对偶便于 吟诵,易于记忆,从而增强了诗词的音乐 美和诗歌外在的形式美。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 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 “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 重要的是,读者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 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 借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 表达的事物。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 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运用可 使事物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痩。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 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表现了叶的茂盛 和花的凋零。 (6)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即是排比,排比长于抒情,它可以使诗词 内容集中,从而增强气势。

如马致远《天 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痩马。 ”作者纯用名词组合构 成排比,从而营造出一种典型的意境。

(7) 对比 对比可以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梅尧臣《陶者》:“陶 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 鳞居大厦。”全诗通过对陶者和富家的强 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 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 的深切同情。

(8) 设问 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 法说出。设问的作用为引人注意,启发思 考。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采用设问的手法,写出了 “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9) 反问 反问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 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秦 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使用反问句式,强调久长的 爱情不在朝朝暮暮的厮守。 (10) 通感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 触觉沟通起来。

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 昏”,用视觉的“暗”写嗅觉的“香”,突 出梅香的特点。 (11) 双关 双关指诗文表面上有一层意思,实 际上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如刘禹锡《竹枝 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晴。”“晴”表面上指天晴,其实也暗指感 情的“情”。

这是一种谐音双关。 (12) 互文 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 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 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 客人下马在船”。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