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期文学有什么特征新时期文学显示出不同于新中国以往文学的新的时代特色: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现实主义本是中国文学主要的潮流。 新时期的广大作家痛切地重新确认“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抒真情,讲真话,首先成为诗人的箴言。直面严峻的人生,在客观世界矛盾对立的斗争中去把握现实的革命发展,既热情歌颂光明,也尖锐揭露黑暗,成为广大作家自觉的创作趋向。 在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中,革命现实主义日益成为创作的主流。 正由于革命现实主义的深化,这时期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点与弱点的一面镜子,它的真实性和认识价值都大大加强了。 扩展资料: 新时期文学的这种开放的格局是过去所没有的。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双百”方针,加上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学创作中革新精神普遍高涨。 因而,这时期不只文学理论批评空前活跃,诸说蜂起,而且创作探索不断突破种种人为“禁区”和模式。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创作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进而引起文学观念的多样变化,成为这时期文学的突出现象。 而在多意向发展中主流仍然沿着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健康轨道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时期文学。 2.现代诗的特点特征有哪些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 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 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灵活地 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 张、象征等。 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 歌内容。 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 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象征手法,则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这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 比如 冰心的《纸船》象征了对母亲的思念,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 追求。平常我们也爱用象征,如用“梅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用“蜡烛”来象征默默奉献。 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用“海”和“山”来象征“理想”与“追求理想所遇到的困难和 挫折” 。下面这几种物体的常用象征意义你知道吗?太阳、蜜蜂、苍蝇、蚊子、雪花?(光 明、无私奉献、肮脏、剥削、纯洁)。 关于现代诗: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就是自由诗,指“五四” 以来的诗歌。 有抒情诗,有叙事诗,还有说理诗。诗歌主要的特点就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 的艺术概括,凝集着鲜明强烈的感情,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形象、凝练,具有和谐的韵律 和鲜明的节奏。 也有人把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 闲话新诗 一、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在对传统文学解构的同时建构起来的。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诗的创作原则,这就是必须“推倒词调曲 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 怎么做。” 胡适提出的新诗创作“作诗如作文”的指导思想,成了中国新诗最基本的创作规范, 也是促成新诗以自由诗为主要文本形式的重要原因。 1917 年 2 月《新青年》第二卷上刊载 的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早见诸报端的新诗作品,1920 年 3 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 胡适《尝试集》 ,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1921 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问世,显示了中 国新诗的初步成就,也意味着新诗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20 年代诗坛较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是象征诗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后者则以闻一多、徐 志摩为代表。到了 30 年代,围绕着当时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现代》杂志,许多优秀诗人 纷纷登上新诗创作舞台,这其中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 30 年代艾青、藏克家等 诗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创作已经步入成熟期。40 年代是中国新诗的收获季节,以胡 风、冀汸、曾卓、鲁黎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郑敏、穆旦、袁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的九 叶诗人,以及写出水平相当高的《十四行诗》 (共 27 首)的西南联大代表诗人冯至,他们的 相继出现, 40 年代的诗坛呈现出群星璀璨、使 熠耀争辉的繁荣态势。 1949 年后直到新时期, 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诗创作出现了相对的低潮期,这一时期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 **抒情诗较有影响。新时期以后,中国新诗再度出现了异常活跃的创作局面,以艾青、流沙 河、公刘等为代表的“归来诗人” ,在“复出”后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作;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用现代的诗歌写作技巧勾勒了青年一代的真实心灵世界,把 中国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度。 随后,以海子、韩东、王家新、于坚等为代表的新生代 (又称“第三代” )诗人,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演绎新诗,使中国新诗在 20 世纪末出现了群 雄逐鹿、异彩纷呈的状况。综观 20 世纪的新诗创作,可以看出其间不乏优秀诗歌和优秀诗 人,但总体来看,新诗的成就还不高,还没有出现唐诗宋词那样的经典作品,也没有出现李 白杜甫白居易等享誉世界、照亮历史的大师级诗人。 即便如此,新诗还是在中国几代诗人的 不懈努力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了某些共同的文学文体特征。 二、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 意识,集中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抒情性。晋代文论家陆机曾指出: “诗缘情而绮靡。” 就是强调诗歌是因情而生,缘情指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认为: “感人心者,莫先 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也是把情感放在诗歌表达的第一位。 从篇幅上来说,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 3.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时期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 1 入世精神与颓废情怀 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涵很丰富,新时期小说中表现出的古典文学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二是士大夫的颓废情怀。 中国古典文学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带有很强的入世精神和社会参与色彩,“文以载道”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学史中,文学也因此被人当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种入世精神的极端表现是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边缘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体现。 遍观中国古典文学史,很少有纯粹个人性的创作,作品中无不寄寓着作家的社会化关怀,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政治或文化理想。从《诗经》、屈原开始,经过杜甫、范仲淹、魏源等的衍变,更形成一股忧国忧民、担当道义的优秀传统,也传达着重教化、重社会功用效果的文学精神命脉。 古典文学的入世精神在五四新文学中被以“文以载道”的面目受到挞伐,但实际上,五四文学并没有真正将它丢掉,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五四作家们所真正批判的其实只是古典文学所载之“道”的内涵,文学为现实服务的基本精神依然是保持着的——文学不应该维护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而应该为现实中国的变革和强大服务。 就小说而言,梁启超的小说革命观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五四作家们:“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兴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7]五四文学的主导倾向依然是面向社会和大众的“为人生”,人道主义、爱国主义和现实批判则始终是五四文学最显著的思想特色。 这当中尽管灌注了许多新的现代思想内涵,但底子上依然蕴涵着古典文学的某些精神印记。 新时期小说,尤其是新时期初的小说,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入世精神。 这一点在作家们的创作思想方面表现得很明确。尽管作家们一般都不直接提古典文学传统,但在谈论自己的文学志向和对文学的认知时,几乎无一例外要谈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将文学与政治和责任感密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实际上,作家们的思想内核中已经内在地体现着古典文学的入世思想。 如周克芹所理解的文学是“时代风云、群众生活所给予作者感情影响的形象见证,个人与时代的结合的一个最真实的证物”;[8]高晓声谈到自己中断创作20多年后返回文坛的第一篇作品《“漏斗户”主》时,明确表示为农民呼吁的创作责任感:“我写他们,是写我心”[9];蒋子龙同样将自己的创作与现实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乔厂长上任记》是‘逼’出来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四化的责任感‘逼’出来的……”[10] 入世精神同样体现在创作当中。 从小说主题而论,新时期小说最典型的体现是浓郁的教化意识。新时期许多小说蕴涵着明确的教化观念,小说被当作思想教育的工具,被用来传播各种社会文化意识。 刘心武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等作品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也正因为如此,充满说教色彩的《班主任》被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之作,成为了一个时期文学的典型。除刘心武外,其他作家的创作也基本相似,像名噪一时的张贤亮、从维熙,就是将苦难作为道德说教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再如历史类小说,如《李自成》、《星星草》等作品,也都是遵循中国传统历史著述的“资治通鉴”思想传统,总结历史教训,以历史来引导、服务现实,是这些作品一致的主题。而且,历史小说的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90年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之洞》、《张居正》等作品,也遵循类似的历史观,是传统历史著作(小说)思想的现代体现。 从小说内容而论,则表现在小说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联上。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与现实的政治变革有着密切关系,或者说小说的内容变迁紧密地跟随在时代社会的解放和发展后面。 从最初的“伤痕”到“反思”,再从“知青小说”到“改革文学”,新时期小说的每一律动,都与社会现实、与政治文化的变化有直接的对应,参与着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文化观念的解放。而像“人道主义”等具有批判性的文学潮流,实质上也在传达着另一种政治观念,体现着作家们更具独立性的社会关怀。 此后,90年代后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官场小说”以及新世纪的“底层写作”等小说创作潮流,也都与现实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密切联系着作家们的现实参与和社会责任意识。 进入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后,新时期小说的文学精神有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入世精神受到一些作家的批判和嘲讽(最典型的是“新历史主义”小说以新的历史观解构和嘲讽着传统的历史小说),其表现也有明显的衰退。 与此同时,另一种与古典文学有着密切渊源的精神在悄然兴起,成为时代性的文学潮流,这就是传统文人的颓废意识。 “颓废”不是完全的中国文学特征,甚至说,这一概念本身就来自西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没有这一思想存在,相反,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强的颓废内涵,并在此后的发展中与儒家、佛教思想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浓郁士大夫气息的悠久传统,。 4.论述新时期文学诗歌发展历程极其特征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创作模式由传统单一和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向多元化格局,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创作题材上也由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第一讲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对传统的恢复与延续:这一阶段主要指1976年、1978年拨乱反正期间的一部分诗人的创作活动. 回归诗人: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 代表作品有:艾青《鱼化石》和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这里我们仅以《鱼化石》和《悬崖边的树》为例来看一看诗人重返诗坛的心情: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归来诗人(或复出诗人)诗歌创作被禁锢许多年后形成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阶段,艾青复出后诗歌上开始出现哲理化倾向,表现在多从时代特征入手处理题材,对生活现象超越写实性描述,从而将生活现象上作为对历史观和人心态的概括上来. 回归(或复出诗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类诗人: 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等. 2、“胡风事件”中受牵连的七月诗人:绿源、牛汉、曾卓等 3、与主流文艺观念相左的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5.诗歌基本特征诗歌的特征至少应当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丰富。 诗人臧克家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 诗人艾青说:“‘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诗歌的情感要求以下几点: (一)真情真意。 有人说:“诗是跳出来的心,心是藏起来的诗。”诗不能藏假,“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能坏了诗人的声誉和读者的胃口。 艾青说:“并不是每一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一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没有兴奋而要装出兴奋,必然回撒谎。自己没有感动的事,不可能去感动别人。” 诗人所写的,应该是自己的感受、情绪,每一首诗里,都应该有“真我”。 巴·布林贝赫说:“脱离生活的创作是玄虚的。 回避心灵的诗歌是苍白的。” (二)健康向上。 诗的情感应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情感。比如写情诗,同一个人,炼不炼情,诗歌的趣味和格调就大不相同。 诗歌作者抒写的“小我”情感,经过提炼走向了人类“大我”的境界,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正如英国艺术史家约翰·洛斯金所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它所失去的爱情,但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 (三)有时代感。优秀的诗篇,出色的诗人,总是使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息息相通,绝不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绝不吟唱与时代、人民相悖的声音。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歌的“小我”与“大我”达到统一,诗歌才具有强大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想象神奇。诗被称作“想象的语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想象的源泉在于生活,只有生活视野越开阔,对生活的理解深刻,才越透视现在,瞩望未来,引发丰富的想象。 三、语言优美。 诗人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 。(一)精练。 别林斯基所说:“在诗的作品里,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为包含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至在同一语言中没有其他任何的字可以代替它。” (二)有节奏。 节奏是语音、语调的有规律的运动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高低间隔和时间间隔。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三)有韵律。 我国古代的格律对押韵要求很严。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一般也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 这样可以使诗歌的形式生动,保证诗歌在吟诵时有和谐悦耳的韵律。 四、表现形式多样。 诗歌的表现形式富有变化。有的讲究行列整齐,有的讲究参差错落、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