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夏花的古诗句《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2.描写夏花的诗句有哪些1.《夏花明》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2.《浣溪沙·荷花》 宋代: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3.《赠荷花》 唐代: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4.《咏芙蓉》 南北朝: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5.《醉桃源·芙蓉》 宋代: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3.描写夏花,秋月,冬雪的诗句(各两句)夏花 生若夏花般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泰戈尔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水望断 夏花宿妆残 谁闻秋蝉 谁知冬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秋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词》李白 冬雪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以端午夏花的诗词屈原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习俗仍袭恶禁忌 保健、避疫主要原则 . 悬艾叶菖蒲: 民间古门前悬艾、菖蒲俗 .艾即艾蒿草本植物 .菖蒲水草本植物 .两者皆入药 .艾叶制灸条传统医针灸疗必缺用品 .燃点艾条灸治种病症 .艾与菖蒲都含芳香油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农药 .端午期间近夏至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 疫病增 .古缺乏科观念误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节早便艾蒿、菖蒲扎形悬挂门前用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 真起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两草香气 .江南区习俗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更直接 .通节前便菖蒲切碎伴雄黄浸入酒节便饮用 . 南北朝端午称「浴兰节」荆楚带采艾习俗 .采艾要鸡未鸣前发挑选具形艾草带挂门或用针灸 .据说种艾草针灸候别具疗效 .般则艾草扎虎形或剪彩作虎 再粘贴艾叶於其端午节配戴 .除采艾外采菖蒲泡酒 . 写符念咒: 古代五视 "恶月 "所端午驱鬼民间非盛行 .驱鬼许见种节前五月初晚插桃树枝 .认桃木能避邪所落前折些桃树枝插门前、窗达驱崇作用 .另种重要室内挂避邪驱鬼符咒 .挂驱鬼符些严格仪式 .要求必须端午或午书写书写材料用朱砚内、书写口必须放硝石等 .较通行符咒:" 五月五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类 .另外类似于祛鬼禳魔习俗童额点雄黄酒 .节早便童耳夹艾蒿戴菖蒲用雄黄酒额写 "王 "字 .据说使百鬼畏惧保命 .今民水平提高驱鬼逐邪迷信风俗逐渐减少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 挂荷包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五彩丝系臂名命缕名续命缕命辟兵缯名五色缕名朱索辟兵及鬼命病瘟」 . 古代崇拜五色五色吉祥色 .节清晨各家起床第件事便孩手腕、脚腕、脖拴五色线 .系线禁忌童口说. 五色线任意折断或丢弃能夏季场雨或第洗澡抛河. 据说戴五色线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扔河意味着让河水瘟疫、疾病冲走童由保安康 . 孟元《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鼓花花巧画扇香糖、粽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香药相 用梅红匣盛裹 .自五月及端午前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钉艾於门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岁广记》引《岁杂记》提及种「端五赤白彩造囊彩线贯搐使花形 .或带或钉门禳赤口白舌谓搐钱」 .及另种「蚌粉铃」:「端五蚌粉纳帛缀绵若数珠 .令带吸汗」 .些随身携带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吸汗蚌粉、驱邪灵符、铜钱辟虫雄黄粉发展装香料香囊制作趋精致端午节特民间艺品 . 饮雄黄酒: 江南民间端午节吃 "五黄 "食俗 . "五黄 "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传说《白蛇传》白娘饮雄黄酒现蛇身原形 .故民间便认蛇蝎蜈蚣等毒虫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赛龙舟: 靠近江河则端午举行龙舟竞渡 .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二十刻画龙尾取其怒;傍坐二十持楫取其悍;用彩蓬前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列军器器取其锷;龙足倒竖其取其危;龙尾挂取其险 .自五月初至十五画五金山镇江亦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 .金山团簇隔江望附蜂屯蠢蠢欲 .晚则万齐两岸汨汨沸 . 杨嗣昌《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明朝沅湘带竞渡习俗 .俗传竞渡禳灾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要聘请;巫师作祈求胜利 .划龙舟居民舀取龙舟水加入百草用洗澡用意於辟恶 . 西湖龙舟则两种 .其两层层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物层载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水手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龙舟则绕著龙舟周围打转待龙舟抛物件龙舟水手便水争抢 .其钱、鸭两物难抢钱币入水即沈鸭则四处游窜躲避 . 端午节称端阳节、重午节、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本午月午节突午所叫重午节:午月斗柄指午月即农历五月;午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第午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每变随干支记定五月第午端午名由即五月第午谓;约魏晋由于用干支表示节便记忆形代数字期趋势于巳定三月三端午定五月五端五约起代替较古端午端午固定五月初五端午节称浴兰节、蒲节、节古代于兰汤沐浴风习故称五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五月菖蒲熟端五悬蒲于门首、或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俗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至初五饰闺尽态极妍嫁亦各归宁呼节 端午节习俗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娱乐社交近世变突水系允许项龙舟竞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期相信具巫术药用双重价值系列习俗艾蒿历制艾、师艾、艾虎等厌胜物艾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记》该书记云:五月五四民并蹋百草斗百草戏采艾悬门户禳毒气师指道教师张(道)陵五斗米道创始俗传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师艾说道艾与百草缚师悬于门额或悬虎白泽宋陈元靓《岁广记·画师》引《岁杂记》说:宋代端午节京都除画师像贩卖外作泥塑张师像艾须蒜作拳置于门称师艾 外更著名艾虎艾虎用艾枝艾叶编则布帛剪虎粘艾叶陈元靓《岁广记》引《岁杂记》说:端午艾虎形至黑豆者或剪彩虎粘艾叶戴古诗云‘玉燕钗艾虎轻'即意 作厌胜物艾制品通与蒲制品并用尤艾虎配蒲剑见宋陈元靓《岁广记》引《岁杂记》云:端午刻蒲剑或葫芦形带辟邪 古俗蒲叶似剑称蒲剑谓避邪;艾叶驱邪扎虎形或剪彩绸虎形粘艾叶称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