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司空图的诗歌美学观点

1.《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

唐·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一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禾农〕nong3。

①他本皆作“深谷”。 【沉著】 绿林①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①他本多作“绿杉”。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上穴下目〕yao3。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①,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①他本多作“露余山青”。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①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①他本皆作“具道适往”。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①,若不②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①他本多作“涉难”。 ②他本多作“已不”。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①。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①他本皆作“以狂”。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

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①,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寻幽,载瞻②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渫”去三点水换“尸”部首〕xie4。

①他本多作“满汀”。 ②他本多作“载行”。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氵伏〕fu2。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①,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②,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①他本多作“意苦若死”。

②他本多作“日往”。 【形容】 绝伫灵素,少?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①,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根。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

识者期之②,欲得③愈分。 ①他本多作“画中”。

②他本多作“已领”。 ③他本多作“期之”。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即尽,杖黎行歌①,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①一本作“行过”。

【流动】 若纳水□,如转丸珠,夫其可道,假体如愚①。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闻②其符。 超超明神,反反冥无。

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车官〕guan3。 ①他本多作“遗愚”。

②他本多作“载同”。 唐·司空图《诗品》终。

2.在美学范畴中司空图谈的典雅与含蓄是什么意思,并且举例说明

唐末著名诗人和诗歌美学家,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著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和《诗品二十四则》(简称《诗品》)。其中《诗品二十四则》对诗歌的风格意境作了比较系统的区分和论述,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品二十四则》一书,把诗歌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和流动二十四品。其中有的是描述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的则是描述诗歌的艺术意境。每一品,都是一首由十二句四言之韵语构成的诗。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关龙艳:从司空图的诗论看《二十四诗品》哈尔滨电大 关龙艳 ( 2004年06月15日) 浏览人次8144 在司空表圣文集里,有论诗短文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和《诗赋》,谈了创作的体会和诗文鉴赏的经验。

我们统称其为“论诗杂著”。 首先,对于二十四诗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语,在司空图的论诗杂著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如“渟蓄”、“抑扬”、“温雅”、“澄澹”、“遒举”、“遒逸”、“渊密”、“沉郁”、“清厉”等,虽然远不及诗品面面俱到,但却是阴柔、阳刚并举,而且通观司空图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涵盖面却相当之广。司空图简略地评论了从初唐到他所处的时代约三十位风格各异的诗人,可见,司空图对前代诗歌有着整体上的把握,对初、盛、中、晚各家各派的特点也是了然于心的。

而且,司空图非常注重和强调诗歌的“全美”。“全美”这一概念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提出的:“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

此前,他曾列举了自己的二十几联诗,然后自评曰:“皆不拘于一概也。”在《题柳柳州集后》也有这样一段话:“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不能自办,已侧目相诋訾矣。

痛哉!因题《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无或偏说,以盖其全工。”综上,可以看出司空图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全美,而且也把这种观念运用到了对诗歌的品评上,他主张以宽广的视角对诗人诗作进行全面的衡量。

他在评价诗作的美学风格时候,往往兼顾到了“全美”,如在说王维、韦应物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的同时,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岂妨于遒举哉?”也就是说在司空图看来,“澄澹”与“遒举”两种风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同一诗作中,或是同一诗人身上,不过,只有以“全美为工”的诗人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再者,对于那些诗风单一、诗境狭窄的诗人,司空图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那些自己本身诗才浅薄而又不能以通达的眼光看待别人作品的评家,司空图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再来看《二十四诗品》,它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与创作感受,正如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中胜赞其“理熟言弥粹”,同时他也指出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在“深谙古作家”的前提下产生的。这个条件司空图显然是具备了,从他的论诗杂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能从容地前辈诗歌的风格特色,而且对有唐一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二十四诗品》作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丰厚性和包容性。从“雄浑”到“流动”,凡二十四品,从理论的角度看,到底有没有一个体系,这也是一个在学术界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有人认为《二十四诗品》在排列顺序上体现了“脉络”、“伦次”,而所作的解释又不尽相同;也有人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的理论体系,只是就诗的意境、风格问题陈述了二十四则罢了。

但不管怎样,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诗品的确包罗万象,对各种风格意境及创作经验都有所阐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评论的那样:“故是书亦深解诗理,凡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称赞的“诸体皆备,不主一格”也正是司空图在诗歌创作上的一贯的主张:他曾自评己诗“皆不拘于一概也”,批评贾岛诗作:“大体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两相对照,就会发现虽然在形式上一个是四言韵文,一个是散文,但是在内容上却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下将一一对照加以分析: 1.“思与境偕” 在《与王驾评诗书》一文中司空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思与境偕”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写景之作提出的,要求作品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景象应该相融合,诗人要钟情于自然,并于自然山水中见其性情;在此中,诗人本身被艺术化,成为一首自然与人和谐浑成的诗。

诗本身的工巧就有赖于与这种诗化生活情调达到同一,景中含情,景中有“我”。而通观《二十四诗品》各则,每一则都是一首四言山水诗,都是自然之趣与人之情绪相结合的产物,无一不体现了这一创作观念。

2.关于“气” 《二十四诗品》中最能体现壮美气质的莫过于“雄浑”、“劲健”二则了。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都谈到了对“气”的崇尚,“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气相吹也”,首篇“雄浑”其实就是暗指一股浩大的自然之气,也只有它才能“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而这股“气”在作品里就会呈现出“劲健”的风格,这一则里首段极言“行气如虹”,突出一个“气”字,“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也是从“气”的劲健来阐明风格的劲健,也就是指作家或作品的正直健康真实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此种风格的诗就会达到“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的境界。司空图一方面欣赏“澄澹”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对“劲健”的诗风大加赞赏:“愚尝观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这话。

4.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怎样的文艺思想

一、雄浑篇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

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注释: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

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意义分析: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 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

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内涵: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

所谓“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讲的是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自然生化而毫无人迹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为虚,“得其环中” 为浑,此二句就是“返虚入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

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实际也就是《含蓄》一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孙联奎《诗品臆说》云:“‘不著一字’即‘超以象外’,‘尽得风流’即‘得其环中’。”总体论述:“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

之所以放在二十四品之首,讲的是一种同乎自然本体的最高的美,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境界。它所体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创作思想是贯穿于整个二十四品的。

“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雄浑的诗境有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一种整体的美;2、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是最高的美的境界。3、在浑然一体的诗境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味,犹如昼夜运行、变幻莫测的混沌元气,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故而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4、“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5、“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所强调的所谓“飞动”之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例诗介绍: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主擒吐谷浑。”边塞的苍茫风光和军土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王维的《终南山》:“天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山峰雄伟,直上云霄,绵延起伏,阴晴各殊,涧水曲折,潺潺流过。行人隔水询问樵夫,更将山势的宏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

他山之石:*《雄浑》揭示出了“雄浑”的三个重要特征:空间的无限大、力量的绝对大和视觉上的朦胧模糊。从这三个重要特征来看,雄浑与西方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崇高”是非常相似的(《的诗歌美学》云南大学张国庆教授)。

二、冲淡原文:素处⑴以默⑵,妙机⑶其微⑷。饮⑸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⑹,荏苒⑺在衣。阅⑻音修篁⑼,美曰载归⑽。

遇之匪深⑾,即之愈希。

5.二十四诗品产生朝代

《二十四诗品》产生在唐朝。

《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通篇充盈道家气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它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

6.如何理解司空图的"诗与境偕"的诗论观

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在文学史上,他主要以诗论著称。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唐诗艺术高度发展在理论上的一种反映,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与王驾评诗书》)。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题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狂题》 、《偶书》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二十四诗品》是他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3]

《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7.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论的总结

①在钟嵘滋味说基础上,提出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问题。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司空图处在乱世却主张“醇美”,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中和。

②“思与境偕”是对刘勰“神与物游”的发展。思与境偕作诗:要想有深厚的艺术意蕴,注意意境的营造,融情入景,以景寓情,使读者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之前殷璠的“兴象”,皎然的“诗情缘境发”都包含这个意思,而司空图说的最为明确,认为思与境谐是诗的艺术的最高标准,说明意境理论在司空图这里更加自觉和成熟。

③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诗歌的形象特色):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 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8.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

答: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答题不易 望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