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白居易的诗作最受日本人喜爱白居易在日本到底有多受欢迎?嵯峨天皇恐怕是白居易日本后援团的第一任团长。 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嵯峨天皇对白居易的喜爱,比如他将《白氏文集》藏与秘府,视为枕秘,比如他在位期间日本宫廷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白诗成为了天皇的必学科目。..其中,当属他与“日本白乐天”小野篁的故事最为有趣:嵯峨天皇把白诗《春江》中的“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一联摘出,将“空”字换做“遥”字,再交给小野篁品鉴,小野篁看后表示,宜将“遥”字改为“空”字,嵯峨天皇顿时变为错愕天皇,言道:“此句乐天句也,试汝也,本空'字也。” 后任团长诸如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也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醍醐天皇更是热情表白:“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天皇的倡导下,整个日本上层贵族都为白居易疯狂打call,学习白诗、理解白诗、熟读并背诵全文,成为了高雅、有品位的象征。其中以两位女性粉丝的喜爱最为风雅。 《枕草子》的作者、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清少纳言对白居易十分喜爱,她的雅号“草庵”即是出自白居易的“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在《枕草子》中,清少纳言直言,《昭明文选》与《白氏文集》乃是博士的必读书。 清少纳言中年时期曾作为女官侍奉中宫定子(实为皇后,当时四后同立,新设中宫职),一次大雪过后,中宫定子问周围的侍从,“香炉峰雪想如何?”清纳少言闻言,立即掀起帘幕,恭请中宫定子远眺风景,这出行为艺术即是来自白居易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一句,中宫定子有诗情,清少纳言敏睿理解,这出行为艺术颇有名士风流气。作为与清少纳言齐名的“平安时代三大才女”紫式部(真名不可考,一说本姓藤原),虽然与清少纳言并不和睦,但并不影响她们品味的一致——紫式部也对白居易极其喜爱,在其传世名作《源氏物语》中引用白居易诗词多达百余首,不只如此,紫式部在上东门所设的白居易新乐府诗讲筵更是日本最早的白居易乐府诗讲坛。 日本朝廷对白居易的喜爱也让民间对白居易大感兴趣,普通阶层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白居易后援团,后来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白居易的结社。平安时代的知名学者者庆滋保胤描述他一天的生活:吃饭、读书——着重读白乐天的诗,这种生活状态也反映出了整个日本民间对白居易的爱重。 白居易在日本这么受欢迎,他知道吗?他大概是知道的。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在《白氏文集》中写道,“《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由此可见,白居易一定是知道他的诗文在海外流传广受欢迎的。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在日本最受欢迎?古代日本人也喜欢李白,喜欢杜甫,但是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当属白居易。 为什么是白居易,因为白居易的诗流传多,还是因为白居易的明白晓畅?这两个原因当然是白居易诗受欢迎的要素,但不是主要原因。要理解其中原因,要先明白白居易的诗文特点和日本人的审美情趣。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给他的好朋友元稹写了一封信,是为《与元九书》,在这封信中,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分为几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动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时候对白居易诗词的赏析多侧重于他的讽喻诗,他的讽喻诗如他所言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物哀”这个词最早由江户时代的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从词源学、语义学的角度来看,“物哀”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哀”到“物哀”再到“知物哀”。所以,充满“物哀”精神的日本人,他们是不喜欢白居易的讽喻诗的,因为政治是功利的、道德是世俗的,它们不属于物哀之物,它们不够美,进而不能对他们进行审美。 相比其它三类来说,我们更强调他对国家、对民众的关心,更为赞扬他的家国情怀,对于他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哪怕占有他诗作百分之九十的比例,也依旧持贬斥态度,比如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就批评白居易的闲适诗过于偏重个人主观感受,缺少前期关注国家百姓的积极意义。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的审美意趣让他们倾心于白居易的闲适诗,对讽喻诗并无特殊喜好。 日本人的审美意趣,一言蔽之曰“物哀”。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独善其身”并非是隐于山水或是单一强调道德,他既享于荣华之间,又保持着精神上的超脱;既有不得志而修身的淡泊,又真诚的追求世俗欢愉巧适。 平安时代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服膺不已,白居易的生活状态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了解这一点后,我们会发现,闲适诗和闲适诗词时期的白居易简直不要太符合“自然的人性”“良好的情感教养”“富有风流雅趣。 2.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活了75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诗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据说白居易诗写好后,常常先送给老翁、老妪读,如果他们读不懂,他继续修改。 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只要是识字的人,读这首诗都不会有什么困难,读给其他人听,也无须多加解释。也正是因了这一点,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气远大于李杜等大诗人。 据说,在河南洛阳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刻着如下的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仅呈碑颂之。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 这是日本学者刻的,它足以说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诗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在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一经传入日本,由于通俗浅显,很快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达535首;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9首之多。 众多的遣唐使留居长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 他没少带回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可是日本人对李白、王维作品的喜爱,远不如白居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日本人容易懂。 从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一事,我们应该想到,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欢。 3.从文学的比较方面看唐诗在日本(高分求教从唐诗传播到日本开始,学习、欣赏唐诗就成为日本各个时代文人们的基本教养之一。 即使到了近现代,日本仍然把唐诗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并为此花了很大的工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转为向西方学习,教育制度一如西方。 不过,直到今天,在“国语”也就是日语教育里汉文汉诗的内容仍占有一定的分量。 日本 近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在他的代表作小说《草枕》里写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仅仅二十个字里真是别有乾坤。 这乾坤的功德不是《不如归》和《金色夜叉》(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两者并称为新派悲剧代表作)的功德,而是因汽船、火车、权力、衣物、道德、礼义而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忘却一切蒙头大睡的功德。 夏目漱石提到的《不如归》和《金色夜叉》是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那首诗是王维的《竹里馆》。 夏目漱石在小说里将王维的诗比作可以使人忘掉一切现实的良药,评价不可能更高了。夏目漱石从小受到很好的汉学教育,1889年他在他最早的汉文作品《木屑集》里这样写道: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或咄嗟冲口而发,自觉淡然有朴气。 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遂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在22岁时写出此等汉文,从中不难看出他扎实的汉学功底。 夏目漱石在《木屑集》里作汉诗数首,其中一首七言绝句为:西方决眦望茫茫,几丈巨涛拍乱塘。水尽孤帆天际去,长风吹满太平洋。 夏目漱石的这首绝句里的“决眦”“孤帆”“天际”等几个词说明他是在用杜甫的《望岳》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诗句。 1916年,也就是夏目漱石去世当年,夏目漱石作诗《题自画》:唐诗读罢倚栏杆,午院沉沉绿意寒。 借问春风何处有,石前幽竹石间兰。看得出夏目漱石一直是把唐诗集放在身边经常咏诵,也一直写汉诗。 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后来教授英语,还到英国留学过两年,按说夏目漱石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应该是比较西化的。不过他在学习英语之前,曾经进著名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学习汉学,这为他的汉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夏目漱石那个年代,不只是夏目漱石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之前,所有的学生只能在私塾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以后,也有很多学生在私塾学习汉学。 从前面所举的夏目漱石的汉诗不难想见,夏目漱石在二松学舍学汉学时,《唐诗选》应该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他的诗作里才会有唐诗影响的痕迹。如果再考虑到夏目漱石是用自己根本不知读音的汉语来创作汉诗的话,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日本人学作汉诗有多不容易,而能作出上面所举的汉诗又需要多么深厚的汉学素养。 从战后到今天,在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汉文仍与现代文、日本古文同为重要内容,高中课本里的汉文当然包含汉诗,汉诗里最多的是唐诗,高中课本里出现的唐诗大都可以从《唐诗选》里找到。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有唐诗的内容是因为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题里会出现唐诗考题。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即语文考试题里有一道汉文题,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五,汉文题就有可能是唐诗题。1992年日本大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考题的汉文部分就是白居易的诗。 现在日本的高中国语教育经过多次改革,虽然汉语部分已经少了许多,一些大学的招生考试也不再出汉文问题,但是一流大学的考试还是保留了汉语试题。在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国语试题里,如果有唐诗试题的话,一般会先将唐诗列出,然后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大学考试模拟题中的汉语测试部分大概是怎样的。试题是从株式会社河合出版的《完美题集国语Ⅰ、Ⅱ》中摘选出来的。 下面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王维晚春一日在别墅里接待几个客人时的作品。阅读此诗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问1:第二句“图书共五车”是藏书丰富的意思。另外还有形容藏书丰富的成语,从以下的成语中选一个。 ⑴温故知新 ⑵汗牛充栋 ⑶曲学阿世 ⑷金科玉条 ⑹多士济济 ⑹多岐亡羊 问2:诗的第二联(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从下面的⑴~⑹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另外,第四句是说曾有一个风流倜傥的人以为如果有好看的竹子的话,即便是不认识的人家也可以进去观赏,这是指哪个典故? ⑴用烹葵来招待的是上等的客人。 想看竹子就随便进去的是贫穷的人家。 ⑵不能用烹葵招待客人的贫穷人家里,来了想要看竹子的尊贵客人。 ⑶请吃招待上等客人的食物,请客人欣赏在贫穷人家里看不到的漂亮竹子。 ⑷虽然在如此贫穷的家里不能用像样的饭菜招待宾客,但是有竹子可供欣赏。 ⑸正用自己做的饭菜招待宾客时,客人却说要看竹子到不认识的贫家去了。 ⑹烹葵招待尊贵的客人,然后请客人欣赏相对贫穷人家过于奢侈的竹子。 问3:下列⑴~⑻词汇里的“过”字与第六句“莺啼过落花”里的“过”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个和哪个?选出两个最恰当的词汇。 ⑴过客 ⑵过激 ⑶过失 ⑷过信 ⑸过分 ⑹过大 ⑺罪过 ⑻经过 问4:第四联(第七、八句。 4.关于日本的古诗1.《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4.《赠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鲁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5.《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5.日本人会学中国古诗吗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太深了,乃至于到了现在,在日本的教科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在日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中国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也要求每个日本学生背诵,当然了,是用日本语来背诵的, 虽然日文朗读中国诗词,已经没有了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味,但是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第一首当然是我们中国人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也是大诗仙李白的杰作:《静夜思》,想必每个人都会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三首是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宫崎骏的动漫《猫的报恩》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就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这首诗词,恍惚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第四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五首是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此外,日本人还举办过一个最喜欢的中国古诗词评选,排列在前十位的中国古诗词如下: 第1位《春望》……杜甫 第2位《江南春》……杜牧 第3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第4位《春晓》……孟浩然 第5位《登鹳雀楼》……王之涣 第6位《静夜思》……李白 第7位《早发白帝城》……李白 第8位《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 第9位《凉州词》……王翰 第10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6.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快啊~~中古时期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各方面受到中国唐朝的深刻影响。 一、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日本颁田制度效法中国的均田制,日本也有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二、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完全模仿长安。日本的建筑风格也是学习中国唐朝。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都是效法唐代建筑的典范。 三、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仿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唐诗广泛流传,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尤为受到喜爱。日本士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日本宫廷爱用唐式菜肴。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学习唐乐。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五、社会生活方面:唐人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经改进为“和服”。端午节、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 总之,唐朝是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日本从博大精深的唐文化中吸收、借鉴,参考、改良,其影响深远至今。 7.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活了75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诗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据说白居易诗写好后,常常先送给老翁、老妪读,如果他们读不懂,他继续修改。 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只要是识字的人,读这首诗都不会有什么困难,读给其他人听,也无须多加解释。也正是因了这一点,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气远大于李杜等大诗人。 据说,在河南洛阳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刻着如下的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仅呈碑颂之。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 这是日本学者刻的,它足以说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诗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在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一经传入日本,由于通俗浅显,很快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达535首;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9首之多。 众多的遣唐使留居长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 他没少带回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可是日本人对李白、王维作品的喜爱,远不如白居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日本人容易懂。 从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一事,我们应该想到,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