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日本的古诗1.《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2.《送僧归日本》 朝代:唐代|作者: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3.《杨主簿日本扇》 朝代:宋代|作者:苏辙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4.《赠日本歌人》 朝代:近代|作者:鲁迅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5.《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 朝代:唐代|作者:刘长卿 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 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 2.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活了75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诗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据说白居易诗写好后,常常先送给老翁、老妪读,如果他们读不懂,他继续修改。 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只要是识字的人,读这首诗都不会有什么困难,读给其他人听,也无须多加解释。也正是因了这一点,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气远大于李杜等大诗人。 据说,在河南洛阳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刻着如下的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仅呈碑颂之。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 这是日本学者刻的,它足以说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诗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在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一经传入日本,由于通俗浅显,很快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达535首;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9首之多。 众多的遣唐使留居长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 他没少带回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可是日本人对李白、王维作品的喜爱,远不如白居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日本人容易懂。 从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一事,我们应该想到,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欢。 3.为什么白居易的诗作最受日本人喜爱白居易在日本到底有多受欢迎?嵯峨天皇恐怕是白居易日本后援团的第一任团长。 许多古籍都有记载嵯峨天皇对白居易的喜爱,比如他将《白氏文集》藏与秘府,视为枕秘,比如他在位期间日本宫廷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白诗成为了天皇的必学科目。..其中,当属他与“日本白乐天”小野篁的故事最为有趣:嵯峨天皇把白诗《春江》中的“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一联摘出,将“空”字换做“遥”字,再交给小野篁品鉴,小野篁看后表示,宜将“遥”字改为“空”字,嵯峨天皇顿时变为错愕天皇,言道:“此句乐天句也,试汝也,本空'字也。” 后任团长诸如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也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醍醐天皇更是热情表白:“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在天皇的倡导下,整个日本上层贵族都为白居易疯狂打call,学习白诗、理解白诗、熟读并背诵全文,成为了高雅、有品位的象征。其中以两位女性粉丝的喜爱最为风雅。 《枕草子》的作者、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清少纳言对白居易十分喜爱,她的雅号“草庵”即是出自白居易的“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在《枕草子》中,清少纳言直言,《昭明文选》与《白氏文集》乃是博士的必读书。 清少纳言中年时期曾作为女官侍奉中宫定子(实为皇后,当时四后同立,新设中宫职),一次大雪过后,中宫定子问周围的侍从,“香炉峰雪想如何?”清纳少言闻言,立即掀起帘幕,恭请中宫定子远眺风景,这出行为艺术即是来自白居易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一句,中宫定子有诗情,清少纳言敏睿理解,这出行为艺术颇有名士风流气。作为与清少纳言齐名的“平安时代三大才女”紫式部(真名不可考,一说本姓藤原),虽然与清少纳言并不和睦,但并不影响她们品味的一致——紫式部也对白居易极其喜爱,在其传世名作《源氏物语》中引用白居易诗词多达百余首,不只如此,紫式部在上东门所设的白居易新乐府诗讲筵更是日本最早的白居易乐府诗讲坛。 日本朝廷对白居易的喜爱也让民间对白居易大感兴趣,普通阶层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白居易后援团,后来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白居易的结社。平安时代的知名学者者庆滋保胤描述他一天的生活:吃饭、读书——着重读白乐天的诗,这种生活状态也反映出了整个日本民间对白居易的爱重。 白居易在日本这么受欢迎,他知道吗?他大概是知道的。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在《白氏文集》中写道,“《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由此可见,白居易一定是知道他的诗文在海外流传广受欢迎的。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在日本最受欢迎?古代日本人也喜欢李白,喜欢杜甫,但是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当属白居易。 为什么是白居易,因为白居易的诗流传多,还是因为白居易的明白晓畅?这两个原因当然是白居易诗受欢迎的要素,但不是主要原因。要理解其中原因,要先明白白居易的诗文特点和日本人的审美情趣。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给他的好朋友元稹写了一封信,是为《与元九书》,在这封信中,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文分为几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动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时候对白居易诗词的赏析多侧重于他的讽喻诗,他的讽喻诗如他所言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物哀”这个词最早由江户时代的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从词源学、语义学的角度来看,“物哀”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哀”到“物哀”再到“知物哀”。所以,充满“物哀”精神的日本人,他们是不喜欢白居易的讽喻诗的,因为政治是功利的、道德是世俗的,它们不属于物哀之物,它们不够美,进而不能对他们进行审美。 相比其它三类来说,我们更强调他对国家、对民众的关心,更为赞扬他的家国情怀,对于他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哪怕占有他诗作百分之九十的比例,也依旧持贬斥态度,比如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就批评白居易的闲适诗过于偏重个人主观感受,缺少前期关注国家百姓的积极意义。日本人在这一点上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的审美意趣让他们倾心于白居易的闲适诗,对讽喻诗并无特殊喜好。 日本人的审美意趣,一言蔽之曰“物哀”。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的“独善其身”并非是隐于山水或是单一强调道德,他既享于荣华之间,又保持着精神上的超脱;既有不得志而修身的淡泊,又真诚的追求世俗欢愉巧适。 平安时代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服膺不已,白居易的生活状态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了解这一点后,我们会发现,闲适诗和闲适诗词时期的白居易简直不要太符合“自然的人性”“良好的情感教养”“富有风流雅趣。 4.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活了75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诗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据说白居易诗写好后,常常先送给老翁、老妪读,如果他们读不懂,他继续修改。 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只要是识字的人,读这首诗都不会有什么困难,读给其他人听,也无须多加解释。也正是因了这一点,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气远大于李杜等大诗人。 据说,在河南洛阳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刻着如下的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仅呈碑颂之。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 这是日本学者刻的,它足以说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诗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在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白氏文集》。 白居易的诗一经传入日本,由于通俗浅显,很快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达535首;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9首之多。 众多的遣唐使留居长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 他没少带回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可是日本人对李白、王维作品的喜爱,远不如白居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日本人容易懂。 从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一事,我们应该想到,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欢。 5.日本人会学中国古诗吗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太深了,乃至于到了现在,在日本的教科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讲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在日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中国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也要求每个日本学生背诵,当然了,是用日本语来背诵的, 虽然日文朗读中国诗词,已经没有了中国诗词特有的韵味,但是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第一首当然是我们中国人教给孩子们的第一首,也是大诗仙李白的杰作:《静夜思》,想必每个人都会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三首是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宫崎骏的动漫《猫的报恩》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就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这首诗词,恍惚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第四首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五首是朱熹的《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此外,日本人还举办过一个最喜欢的中国古诗词评选,排列在前十位的中国古诗词如下: 第1位《春望》……杜甫 第2位《江南春》……杜牧 第3位《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第4位《春晓》……孟浩然 第5位《登鹳雀楼》……王之涣 第6位《静夜思》……李白 第7位《早发白帝城》……李白 第8位《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 第9位《凉州词》……王翰 第10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6.日本的古诗词有哪些一、皇明光日月,帝德载天地。 三才并泰昌,万国表臣义。——侍宴 大友皇子 二、宴饮游山斋,遨游临野池。 云岸寒猿啸,雾浦杝声悲。叶落山逾静,风凉琴益微。 各得朝野趣,莫论攀桂期。——山斋 中臣大岛 三、欲知闲居趣,来寻山水幽。 浮沉烟云外,攀翫野花秋。稻叶负霜落,蝉声逐吹流。 祇为仁智赏,何论朝市游。——山斋言志 大神安麻吕 四、地是幽居宅,山惟帝者仁。 潺湲浸石浪,杂沓应琴鳞。灵怀对林野,陶性在风烟。 欲知懽宴曲,满酌自忘尘。——和藤原大政游吉野川之作 大津首 五、锦岩飞瀑激,春岫晔桃开。 不惮流水急,唯恨盏迟来。——三月三日曲水宴 山田三方 六、文藻我所难,庄老我所好。 行年已过半,今更为何劳。——述怀 越智直广江 七、玉烛调秋序,金风扇月帏。 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山际愁云断,人前乐绪稀。 相顾鸣鹿爵,相送使人归。——秋日於长王宅宴新罗客一首赋得稀字 刀利宣令 八、烟雾辞尘俗,山川壮我居。 此时能草赋,风月自轻余。——独坐山中 民黑人 九、江头亭子人事睽,欹枕唯闻古戍鸡。 云气湿衣知近岫,泉声惊寝觉邻溪。天边孤月乘流疾,山里饥猿到晓啼。 物候虽言阳和未,汀洲春草欲萋萋。——江头春晓 嵯峨天皇 十、道性本来尘事遐,独将衣钵向烟霞。 定知行尽秋山路,白云深处是僧家。——见老僧归山 嵯峨天皇 十一、一室何堪扫,九州岂足涉。 寄言燕雀徒,宁知鸿鹄路。——高士吟 贺阳丰年 十二、陶潜不狎世,州里倦尘埃。 始觉幽栖好,长歌归去来。琴中唯得趣,物外已忘怀。 柳掩先生宅,花薰处士杯。遥寻南岳径,高啸北窗隈。 嗟尔千年后,遗声一美哉。——咏史 坂上今继 十三、良俦本自非易得,之子为别最情深。 水国天边千里远,暮山江上一猿吟。白鸥狎人随去舳,青草连湖傍客心。 此日交颐无可赠,相思空有泪沾襟。——春日别原掾赴任 巨势识人 十四、闲中气味属禅房,唯得自然日月长。 幽室浮沉无短晷,阴居邻里有馀光。掏门迹绝春朝雨,燕寝色衰秋夜霜。 我是柴扉樗散士,闲忙苦乐两相忘。——闲中日月长 大江以言 十五、秋塘雨后水添尺,苇折荷倾岸涨沙。 唤得扁舟归去晚,西风卷尽白苹花。——秋湖晚行 铁庵道生 扩展资料:日本古诗文: 广义的日本汉诗不仅包括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也包括词。 日本学者作词虽然不多,但是历史同样久远。 日本填词开山祖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年所作《渔歌子》五阕,乃模仿唐代宗大历九年(774)所作《渔父》词,前后相距不过49年,可见日本填词与写作汉诗一样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日本词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名家,特别是明治时期,曾经是日本学者填词的黄金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汉诗文。 7.形容“日本”的诗句有哪些1.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代: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2. 送僧归日本 唐代: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3. 哭晁卿衡 唐代: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4. 赠日本僧观语孟 元代:孙华孙 日本沙门性颇灵,自携语孟到禅扄。 也知中国尊朱子,不学南方诵墨经。 5. 送人游日本国 唐代:方干 苍茫大荒外,风教即难知。 连夜扬帆去,经年到岸迟。波涛含左界,星斗定东维。 或有归风便,当为相见期。 6. 送日本使还 唐代:徐凝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 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 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 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哭晁卿衡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乃天宝十三载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 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就是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 晁衡于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晁衡。卒业后长期留居中国,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 在此期间,他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广泛交往,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冬,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琉球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 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8522.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