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一下唐诗《金缕衣》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缕衣〉。 当以此而误题其名,实非其作 现代人皆以为 “劝君惜取少年时”为劝戒之意, 断章取义耳 由三四句可知 金缕衣者,实为狎妓之缠头(缠头:绫帛之类的礼物。 白居易琵琶行里有: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诗意为:劝君莫惜区区金缕衣,求欢须趁少年时,以免到老欲爱而不能之憾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 她十五岁时,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风闻,设法以重金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学一些现成的歌舞,为主人表演取乐;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却不甘埋没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写自谱了一曲“金缕衣”,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声情并茂地演唱了给李锜听。 李锜此时已年过半百,却也雄心不减,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心中的欲火不禁被煽动起来。在他看来,这小曲充满了挑逗,虽然他已不是“少年时”,但临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华的尾巴,及时享受生命乐趣,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顿时,李锜对杜秋娘大为欣赏,当时就决定把她收为侍妾。 李锜与杜秋娘成了一对忘年夫妻,但因两人都热情如火,所以春花秋月中,这对老夫少妻,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 这时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顺宗因病体不支,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 唐宪宗年轻气盛,一登基就决心扭转国内藩镇割踞的离散形势,因而采取强制手段,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依仗手中的兵力,举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叛乱很快平息,李锜也在战乱中被杀。 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让她仍旧充当歌舞姬。有心的秋娘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一次卖力地表演了“金缕衣”。 唐宪宗李纯这时倒正是青春“少年时”,曲中那种热烈的情绪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艳而雅洁,气韵在众佳丽中独高一格,不禁为之心动;况且此曲还是由她亲自创作,才情也不一般。 不久,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她的一笑一言,一举一动,都别有风韵,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 春暖花开时,他们双双徜徉于山媚水涯;秋月皎洁时,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时,共同调教鹦鹉学念宫诗;冷雨凄凄的夜晚,同坐灯下对奕直至夜半。期间情深意挚,颇似当年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翻版。 然而,比起纵情放荡的杨贵妃,杜秋娘又高一筹,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还不著痕迹参与了一些军国大事,用她的慧心和才智,为皇夫分忧解劳。 唐宪宗执政之初,由于锋芒凌利,对藩镇采取强压手段,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 后来番邦犬戎侵犯大唐边境,宪宗对藩镇施以宽柔政策,不但抵御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兴。宪宗之所以能及时转变态度,除了大臣的建议外,重要的还是靠秋娘枕边风的吹拂,她以一颗女性的柔爱之心,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国家太平后,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动乱,这建议颇合宪宗的性格;但秋娘闻言则说:“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见识深远,入情入理,让唐宪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见,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宪宗身边,似乎既是爱妃、玩伴,又是机要秘书,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 当国家逐渐平定昌盛之后,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劝唐宪宗可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他说:“天下已平,陛下宜为乐。”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而宪宗则自得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李元膺有‘十忆诗’,历述佳人的行、坐、饮、歌、书、博、颦、笑、眠、妆之美态,今在秋妃身上—一可见,我还求什么?”李元膺的“十忆诗”是这样的: 其一: 瘦损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领巾长; 裙边遮定双鸳小,只有金莲步步香。 其二: 椅上藤花撩面平,绣裙斜罩茜罗轻; 踏青姊妹频来唤,鸳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 绿蚁频摧未厌多,帕罗香软衬金荷; 从教弄酒春衫涴,别有风流上眼波。 其四: 一串红牙碎玉敲,碧云无力驻凌霄; 也知唱到关情处,缓按余声眼色招。 其五: 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 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 其六: 小阁争筹画烛低,锦茵围坐玉相欹; 娇羞惯被郎君戏,袖掩春葱出注迟。 其七: 漫注横波无语处,轻拢小板欲歌时; 千愁万恨关心曲,却使眉尖学别离。 其八: 从来一笑值千金,无事夸多始见心; 乍问客前犹掩敛,不知已觉两窝深。 其九: 怩娇成惘日初长,暂卸轻裙玉簟凉; 漠漠帐烟笼玉枕,粉肌生汗白莲香。 其十: 宫样梳儿金缕犀,钗梁水玉刻蚊螭; 眉间几许伤心事,不管萧郎只画眉。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从这里可见一斑。 幸而秋妃是个深明大义的女子,虽然拴住了。 2.幼儿园大班幕江吟古诗教案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认识的飞禽引入。 2.利用课件引导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3.《金缕衣》古诗原文金 缕 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1] 注释译文 【注解】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惜取:珍惜。 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2] 【译文】 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4.【古诗《金缕衣》里,诗人用花的开放和凋零比喻()读了这首诗,我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5.幼儿园古诗咏柳的教案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6.小班古诗咏露珠教案大全咏露珠 唐 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 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 不定始知圆. 古诗释意 秋天的荷叶上有一滴露珠,它是在寂静的深夜里从青黑色的天空中坠落下来的.拿来放在玉盘似的荷叶上,露珠不停地滚动着,就像一颗圆圆的珍珠. 科学揭秘 夜晚天气晴好,没有什么风,植物的叶子上就会有许多露水,露水从哪里来的呢?太阳蒸发地面水分,空气里含有大量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越多.秋天日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较高,空气中容纳的水汽就多.到了夜里,特别是凌晨,气温降低了许多,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大大降低,水汽只好从空气中逸出,凝结成水滴,变成了露水.古人并不知道露水形成的原因,还以为露水是从天空中落下来,这是不对的. 那么,荷叶上的露珠为啥是圆圆的、能滚动呢?原来水分子的表面有一种相互牵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体表面园趋于尽可能的缩小,因此露珠总是呈圆球形权.加上荷叶表面并不是平的,且生有细毛.受露珠重力和风吹的作用露珠就会在上面滚动了. 7.中班古诗长干行教案李白《长干行》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作品简介】 《长干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辅以景物相衬,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诗的情调爽朗明快,真挚动人,且还带点故事性。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 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注解】: 1.妾:古代妇女自称。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 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 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 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 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古乐府也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语。 12.猿声句:三峡多猿,啼声哀切。 13.门前句:意谓女主人常望着丈夫出门时的踪迹而等待着,只见踪迹上都已生出青苔了。 迟(直zhí),等待,一作“旧”。 14.蝴蝶黄:明杨慎说是秋天时黄蝶最多,恐系附会之说。 黄:《全唐诗》作“来”。 15.此:指蝴蝶双飞。 16.坐:因而。 17.早晚:何时。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都在今四川省东部。 18.不道远:不会嫌远。 19.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据陆游《入蜀记》说,自金陵(南京)至长风沙有七百里。 地极湍险。 20.《长干行·其二》又作张潮诗,黄庭坚亦作李益诗。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滪堆。 五月水涨滟滪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评析】: 李白的这首《长干行》(其一)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它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副副鲜明动在的画面。 它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 “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 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这里不妨拿李白另一首也是写思妇之情的《江夏行》来作一比较。《江夏行》也是佳篇,但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