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诗对唐诗有哪些继承和发展谁想再判违规的看清楚,有点职业道德吧。我知道你的权力太大,没有监管。 下面的回答无问题: 首先,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宋诗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而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其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表现在: 第一,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第二,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宋诗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其整体性的风格追求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第三,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以后的诗歌,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大体上没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从美学风格来看,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2.宋诗的宋诗唐诗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 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首先,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阔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的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 其次,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概括简单概括了两者的特点: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和诗歌。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而且,清代学宋者并不排斥唐诗,往往还由宋窥唐,故用力较易,又不致造成粗犷肤廓之弊。 因此,宗宋往往比宗唐获得的成就要大。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分析了二者一脉相承性:事实上,从中唐开始,唐诗就有向日后的宋诗演变的趋势。 而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在杜甫、韩愈的诗中找到滥觞。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 (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叶燮《原诗》卷一)这些论述都是符合实际的。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title]。 3.宋初人文历史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 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 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理学与宋代文学。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 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 “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浓厚。 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书院也日益兴盛。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许多学者型的作家。 学术修养的提高,无疑会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诗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显加强,这就使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同时,宋代诗文中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独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是这样,就是亭台记一类的古文,宋人也照样大发宏论。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诗中议论的成败得失。议论是有宋一代的风气。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宋代国势衰微,军力孱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 宋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后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 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兴国家。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多有忧念国计民生之作。 宋代作家在表达个人抱负时,也相当拘谨、收敛,不像唐人那样豪壮狂傲。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加之党争激烈,文人著文作诗,顾虑较多。 宋代诗文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中那种昂扬奋发、潇洒浪漫的气息。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 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 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此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人们总是会从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宋代文学最值得称颂的历史性贡献。 三、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出现了有机融合。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 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他们在热情参政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积极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宋人有很强的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个体意识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 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诗文的情感强度不及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禅宗原是充分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 宋代禅宗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事功。与此同时,宋代的儒学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 4.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什么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是:唐诗“主情”与宋诗“说理”。 不同的时代形成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情飞扬的是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落雪泥”平淡瘦劲的是宋。不同的气象,映出不同的时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主情”与宋诗“说理”间绝然的差别,唐宋诗本一脉相承。在诗歌中发议论始自唐代杜甫、韩愈;而好的宋诗,更是将理趣以生动形象的意象作情趣表达。宋人的可贵,正在于有因有革,这才创造出双峰对峙的局面。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虽繁音促节,极尽描摹之能事,然尔款款道来,数次变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唐代是诗发展的黄金时段,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但能否可以说唐诗就胜于宋诗呢?答案是否定的,两者各具特色。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词,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如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栏,水石之侧,指亦名卉奇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5.宋代诗歌出现变化的原因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虽然其成就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六个时期分别为:沿袭期、复古期、革新期、凝定期、中兴期、飘零期等。 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了最光彩的一页。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1)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 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3)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常识文学篇。 6.宋代文学与其文化影响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宋代的散文、诗、词,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话本、戏曲、说唱文学更为元明以来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 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从宋代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立。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他们所能做的,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 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 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 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 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中兴之势,但清词的各种流派都与宋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清词的复兴,正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