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熹与《诗经》有什么关系1、朱熹与《诗经》的关系:朱熹对《诗经》做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解释。 2、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实质上是关于《诗经》的解释学。在中国《诗经》学思想史上,汉、唐《诗经》学是重章句训诂的解释学。到了宋代,《诗经》学解释表现为由汉、唐重章句训诂向重义理阐发的转型。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在坚持宋学方向的同时又不废汉学,故他的《诗经》学思想,是多维的《诗经》解释学。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4、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2.朱熹的《四书集注》有什么特点《四书集注》又称《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所 撰。 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整理与注释,对于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他对于儒家的经书如《诗》《书》《易》《礼》等均有研究,而且 都有专门的著述,于《春秋》学也有《资治通鉴纲目》。 然而,朱熹在经 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刊刻和注释“四书”,撰著《四书集注》。宋代以前,儒家经典以“五经”最为重要,而专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论语》一书,《汉书•艺文志》只列于“六艺略”之后,视其为幼学 之书,其地位较低显而易见,《孟子》一书更不在其列。 唐代以来,道统说 产生,人们论列儒家学说的传承,希望能够树立一个由孔子经过曾子、子思 传到孟子的儒家道统;另一方面,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学者们多谈性理之 学,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尤其是宋代的二程以及朱熹等人特别推崇《孟 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三者与《论语》合为“四书”,并 将其提高到经的地位,与“五经”并列。 这样,“四书”之名由此而来。朱 熹倾一生的精力,撰成《四书集注》,“四书”始结集成书。 《四书集注》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全书共19卷。 其中最早成书的是《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开始,朱熹先取二程及 其门人学侣数家之说编成《论语要义》,为便于童子学习,又作《论语训 蒙口义》;后来,复取二程、张载、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等12家之说, 荟萃而成《论语精义》和《孟子精义》,后改名为《集义》。 《四书集注》 中的《论语》和《孟子》的“集注”就是在两书《集义》的基础上编成 的。 以后,朱熹又相继完成了《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朱熹研究和注释“四书”,编撰《四书集注》,先后用了 40余年的时间。 朱熹之前,已有以“四书”并重而教学者之风,朱熹也十分看重“四书”,他强调说:“若读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他认为“四书”是学者们进入圣贤之门的阶梯。 朱熹于“四书”用力最勤,他自己也曾说于“四书”“一生用功”,“四十余年理会”。 可见,《四书集注》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在该书的《中庸序》中,他说在写《中庸章句》时,“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使书中所言“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 朱熹在书中选取前人注解并附己意,多从 义理上加以发挥。既注重文字的诠释,也注重义理的阐述,是以义理解经 的代表作。 总之,《四书集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在二程的 基础上,参照各家解经之说,对自己的理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发挥。通过 注释,朱熹将个人哲学的世界观和人性论进行阐发,对自己以“天理论” 为最高范畴的理学思想体系,包括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学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论述。 该书不仅论证精微,而且强 调人伦日常,充分体现了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及强调认识和 修养方法、注重道德实践的特点。作为朱熹的力作,随着朱熹地位的提髙,《四书集注》受到越来越多 的重视。 朱熹以后,他的门人在编辑《朱子语类》时,将有关“四书”的 语录置于“五经”之前。 元明两朝,在学者的眼中,“四书”已经重于 “五经”,甚至科举考试或者太学乡校也都如此,直到清朝一直相沿未改。 这与朱熹的倡导密切相关。很自然,《四书集注》在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成了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杨朝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