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分期是怎样划分的唐代 (618─907)的诗主要可为四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 (618─712):约一百年。初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 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 2、盛唐 (712─675):约五十年。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当时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的诗人。 3、中唐 (766─835):约七十年。中唐的诗歌,是盛唐的延续。 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4、晚唐 (836─906):晚唐时期是唐诗由盛转衰的年代,多数的诗人以模仿前人为本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主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2.列举唐代诗歌的分期,每个阶段列举3个代表作家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3.列举出中国古典文学的7个分期家治史为了集中和研究之方便,始断代为“古代”、“近代”和 “现代”,它标属着中国文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三个范畴。“古代”是一个悠久而漫长 的历史阶段,从中国文学的发生至封建制社会的结束,庶几占去了中国文学史十分之九 的篇页,故中国古代文学史习惯上也名之为“中国文学史”。近代文学是“古代”与“ 现代”之间过渡阶段的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仍属旧式文学,因而习惯上又统称古代 文学和近代文学为“古典文学”。文学上的三种时态及其表现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学史 宏观上的三期分。并逐渐形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三个分支学科。 4.唐朝文学的分期特色,做品有那些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大家纷呈。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宫廷诗歌流行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时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探索,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负盛名。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也不忘忧国忧民。 安史之乱以后,进入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诗歌创作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一时期,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到了晚唐,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诗歌气格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骈散两体)一万八千四百余篇,可以反映当时的创作盛况。中唐,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场其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在众多散文作家中,犹如并峙的双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不愧为继司马迁之后两位最优秀的散文家。晚唐的值得一提的是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等所写的批判现实的小品文,鲁迅曾赞之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 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以后,文人才士倚声填词才渐成风气。温庭筠、韦庄都是晚唐曲子词创作的佼佼者。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而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国破被俘以后,以词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遥深,形象真切,语言朴素自然又珠圆玉润。 5.唐代诗歌的分期问题有几种分法并且依据是什么说起明代高??四唐说的中唐,向来一概视“白元”、“韩愈”、“刘柳” 诸大家为其代表诗人。 然而,照这种分期法的创始者严羽所说,唐诗还可以分为 五期,相当于中唐的时段被划分为“大历体”和“元和体”。“元白”等人代表 元和体,而不代表大历体。 在后代,独具特色的元和体专被视为中唐的代表,而 乍一看不太显眼的大历体的诗人则有被忽视之嫌。因此,如果不是从总体上把握 应称为中唐前期与后期的“大历体”和“元和体”的话,就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们, 也很难正确地加以说明。 这一点作为唐诗研究者的共识,近年来被强烈地意识到, 考察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就可以了解这一点。 例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 1980)所收的诗人八成是大历诗人,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1989)、王定璋《钱起诗集校注》(1992)、贾晋华《皎然年谱》(1992)等成 果相继问世,也是很好的例证。 个别研究不用说是重要的,但要理解大历体仅此 还不够。 因为不同于元和体,大历体的物质从哪方面说都是内在的,并且大小群 像错杂。 而这一点,在大历体的总体把握上彼此都有欠缺的遗憾。足以弥补这种 缺陷的醒目的论著,是蒋寅的《大历诗风》。 该书提出的问题、视角及研究方法, 不仅对以后的中唐诗,就是对整个唐诗研究也大有裨益。 无视该书的成果,看来 是无法做进一步研究的。 本书的结构为正文九章,未附录“大历诗人名录及作品数量”、“大历诗研 究参考文献一览”、“征引书目”,提供了有关大历诗的基础资料。特别是文献一览,眼界开阔,十分可贵地勾画出中国的研究现状,日本的研究成果在正文所列举之外,也相当地吸收了。 我一直对建立在中国研究方法上的日本中国学之存在抱有怀疑,故在此意义上我实在是感到惊异和新鲜。 正文的第一章到第四章,即“从《河岳英灵集》到《中兴间气集》──由唐 人选唐诗所作的抽样分析”、“气骨顿衰──时代精神的变迁”、“时代的偶像 ──大历诗风与谢?I”、“主题的取向”,可以说是从外部特征的客观状况考察 大历诗的文学史位置与特质。 尤其第四章还详述了六个主题。在此被抽出的大历 诗的特质,在后半第五章到第八章,即“时间与空间”、“感受与表现”、“意 象与结构”、“体式与语言”中,成为阐明可以说是内部特征的诗人内心世界与 文学的关系时重要而且是基础的视点。 第九章“大历诗风的内涵及大历诗的地位” 叙述了文学史上的影响关系和对大历诗的评价。 第一章通过选集编者的眼光,探索从盛唐诗到大历诗的变化。 由《河岳英灵 集》可窥见的风貌,作者指出了自由昂扬的时代精神、内容与表现技巧相适应的 浑成美、被以“奇”来评价艺术上的独创性。他在对盛唐诗的思考上揭示,殷 所说的“风骨”不是汉魏本身,而是继承建安的才情与任气、认为凭自己的信念 可以实现一切的刚健风格和自信。 另一方面,对评说大历诗风的《中兴间气集》, 他强调如下几点:盛唐诗的特征“风骨”、浪漫诗风的骚体以及内容与表现之和 谐所酝酿出的“远韵”消失了,而被元结否定的齐梁诗的“形似”和婉丽却得到 好评。由此勾勒出雄浑而活跃着想像力的盛唐诗到写实而且现实性很强的纤细的 大历诗之间的变迁轨迹,作者这基于现代批评方式的视点与方法是妥当的。 书后 半部的展开,就是通过与盛唐诗的比较来阐明大历诗的特质的。在这个意义上, 这是决定作者基本视角和方向的一章。 殷璠于盛唐诗所见的风骚两体,骚体不久 就衰颓了,于是以风雅为中心的风体代之而受到注目。高仲武的议论虽有所保留, 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是不同于向来直接于六义寻求元结之推尊风雅的 论断,值得注意。因为这可以说是更符合时代的看法。 第二章承前章从诗人的精神状态及立场来概述时代精神的变迁。作者虽未明 言,但他对“大历诗风”的把握本身多据严羽所说,将对盛唐诗很高的肯定评价 作为前提,则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作者在各章评价了大历诗的独特性,然不无 在“盛”“衰”对峙的价值框架中进行比较之嫌。因为,在何处比较什么,乃是 比较研究的核心,而对两个比较对象的比较应是均等进行的(不是说叙述的繁简) 。 书中对大历诗批评性的考察,在论盛唐诗时却往往被省略。 对著者顾虑的比较 分析一无所知就这么说,是鉴于评者认为本书的注文之多盖因于此。 第三章论述大历诗人心中崇奉的偶像谢?I。相对于被李白目为“清发”、又 被目为“清丽”的谢?I的审美意识和诗风来说,著者更重视其处世观。 他在谢?I 身上看到使政治社会里入世的愿望和隐逸的欲求统一起来、作为调和观念与现实 生活之方法的半官半隐的“吏隐”。 此外,他还举出“友情”、“乡愁”作为谢 ?I的主要文学倾向,与山水诗一起指出其与大历诗的相似,从中找出思想感情及 生活态度的类型。 这一章在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它在逻辑结构上成为第四章 中“隐逸的旋律”、“自然的新发现”两节的前提。在此被提出的问题的意义与 评者思考的问题所在,下文还要触及。 我想先提一下的是,书中屡屡论及而且是 很重要的术语“吏隐”,定义并不明晰。全书各章确实是在与。 6.唐诗分期 唐诗派别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 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编辑本段唐诗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7.简述中国文学的分期可以这样分类:古代文学: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学:1840——1919 现代文学:1919——1949 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