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5.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16.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15. 试题分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接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梅词苏轼17.“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分)18.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伤感。 (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堂前的梅影在月下疏密动摇散发淡淡幽香。 春风带着何种心思越过墙垣将这香气带到意中人的院中,可惜他却不解风情。 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 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似有似无,同时让人魂牵梦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写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小题1: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答出其中任两点可得2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阮郎归无名氏①17.(4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2分)18.(4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简要阐述的2分)【解析】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小题1:上阕“灯火、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每个2分,说对两处就得4分)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 小题2:对比、用典。(2分,每个1分)情感: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漂泊憔悴的忧愤与悲凉。(3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均可) 小题1: 试题分析: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小题2: 试题分析:下阕全用典故,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