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月出的结构

1.诗经郑风溱洧的结构形式

陆立容 :你好。

《诗经 郑风 溱洧》:溱、洧是郑国的两个水名,《溱洧》,有两个小小的导具:“蕑(蕳(间jiān)(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每章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流水、鲜花、美女、小伙,嬉戏、爱情、春天、青春,动的、立体的、活的、带有青春气息、鲜花香味的、美丽画卷。

2.诗经里的蒹葭和月出,两者的异同和赏析问题

1.蒹葭: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月出中的佼人指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2.在人物形象中都是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3.蒹葭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

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

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4. 蒹葭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

3.诗经·郑风·子衿的结构特点以及主要内容和最后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倒叙手法:结构: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其思念之情。含义:末尾的内心独自,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思念情绪地表现了出来。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无名氏。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原文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如下: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词句注释如下: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

扩展资料: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朱熹《诗集传》云:“此亦淫奔之诗。”

这些观点今人多不从。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郑风·子衿

4.《诗经.郑风.溱洧》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又何尝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我们,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本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不是太煞风景了吗?道学家咒之为“淫诗”,不是太抹煞人性了吗?

5.诗经*采葛的结构艺术和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结构嘛——层层递进。 原诗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三月是三个月。三秋是三个秋季,也就是九个月。三岁是三年。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由一日不见如隔三月,递进到如隔三秋、到三岁。层层递进,以见其思念愈深。

感情——思人。不知道现在所谓标准答案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思念情人的情歌。许多人认为是女子采葛时有感而发,其实“彼采葛兮”只是起兴,也就是起头,不一定实有其事。以“采葛”“采菜”之类的事物起兴在诗经中屡见不鲜(比如《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且几乎都与男女之情有关。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的主人公(不一定是女子)思念情人,因此发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奈何痴情萦怀,无可消除,于是接连吟唱“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6.诗经七月的情感表达上的特点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全诗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文学赏析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正如宋人张俞的《蚕妇》诗所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

7.子矜 诗经郑风第一二章的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

赋 比 兴。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处描写恋爱心理,类似篇幅,《诗经》中还有很多,可见诗经的时期的风气十分开放。

而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至于后来的儒教的发展出现的各种繁琐的非人性的要求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详细可查询其他相关内容。 [题解] 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

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她的烦乱情绪。

[注释]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

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

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牵挂的心。

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找我来? 你那青青的佩玉,我悠悠思念在怀。即使我不去找你,怎么你就不肯找我来? 我走来踱去多少趟啊,在这城门的楼台上。

一天不能见到你啊,漫长得就像三个月一样。《诗经·郑风·子衿》译注赏析 题解:女子在城阙盼望情人到来。

注 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

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陈如江)。

8.诗经 青青子衿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我就纳闷了,什么时候曹操曹孟德的诗收录到诗经里面了?难道他自费出版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全诗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诗结构上有重章叠句的特点,这种回环复沓的手法可以加强抒情的效果。诗句以四言为节,此诗其根据表达的需要,句意构造很是灵活多变的,语言特色十分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更富于音乐美。当我们读起来时,感到清晰明快,琅琅上口。

在《诗经》里这是一首情诗,表达女子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而曹操的确引用过其中几句,但是现在不是要问这个,你们文不对题,完全是答非所问嘛。

9.诗经七月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七月》是《诗经》 《豳风》中的杰作。

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汉书·地理志》说:“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特点。

《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采用了长轴画的结构来表现特定的丰富内容。

全诗八十八句,分为八章,以时间为顺序,逐月叙述了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生活。全诗在相同的章法结构中,做到了每章内容有重点,表现手法不雷同,生动多采而井然有序,在朴素中表现了匠心。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田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第五章为两部分间的过渡。以劳动贯穿全诗始终,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把农奴和农权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

第一章写种田,诗人首先突出了农奴们在开春种田前的悲惨生活。“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列”两句对严冬的描写,是从农奴们的感受着笔的。

对衣单腹饥的农奴们来说,那尖叫的北风,一声声似鞭子拍打在他们身上;寒气凛例,一阵阵砭人肌骨,寒彻心腑。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农奴们在这样情状下所发出的愤慨呼声,这说明了漫长的冬天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难熬难捱。

冬天刚过,他们就开始了繁忙的农田劳动:修理农具,下田耕作,妇女小孩忙碌地把饭送到田头。结句“田畯至喜”是传神之笔,诗人在春耕图中对田官一个剪影似的描绘;做到了遗貌取神:从田官老爷的笑容中衬出了农奴们在严密监视下如牛马般紧张劳动的情状。

第二章写女农奴采桑,突出了女奴“殆及公子同归”的悲伤心理。对“殆及公于同归”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一种认为是反映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所实行的媵制,即一个女子出嫁,须同姓娣侄和奴仆随嫁。

诗句所写是说少女在采桑时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一种认为是写女奴怕被男公子抢走占有。

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农奴人身不自由,反映了西周农权和农奴主之间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在这一章里,诗人用艳丽的春景来映衬女奴们的悲伤心理。

春光明媚,桑林一片翠绿,黄莺在林问鸣啭,女奴们手执深箩筐,穿行于桑间小路,一边紧张采桑,一边忧心忡忡,担心被抢走。大好的明媚春光和暗淡的悲伤心情的强烈对照,反映了女奴们的悲惨命运。

第三章写织布。诗人描写了从给桑树修枝到纺织到染布的劳动全过程。

一环紧扣一环的劳作,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性和持续性,给人不容喘气之感。而众多农奴们的这番劳动,只是“为公子裳”! 第三章写打猎。

诗人变换手法,不描写农奴们狞猎的艰苦,而突出了他们劳动成果被剥削。秋收刚过,十一月份举行小猎,农奴们打了狐狸、貉子,取下兽皮给公子做皮衣。

接着大规模打猎,获取野兽,为公子增添美味佳肴。应引起注意的是“一之日于貉”是在“一之日觱发”的情况下进行的,“二之日其同”是在“二之日栗列”的情况下进行的。

农奴们在“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时,顶风冒雪“为公子裘”',“献豜于公”。《七月》各章叙述似断实连,有侧重又有重复,这种结构通过互相补充、不断强调,使读者逐渐形成了整体的完整印象。

这四章诗从上一年的岁末写到下一年的岁末,再现了农奴们从事农桑田猎劳动的情景。第五章起过渡作用,写农奴为自己修房。

周代的农权在农忙时住在田间临时搭的草棚中,冬闲时才回村居住。第五章的开头用昆虫特别是蟋蟀的活动,来形象表现节令的变化。

寒气渐逼,蟋蟀由田野到房檐下,到房间里,到床下,不断迁移。天冷了,农奴们要回到房里住。

诗的第一章写农奴们“无衣无褐”,这一章写农奴们住处的恶劣、简陋,他们过冬的准备,是堵好墙洞熏老鼠,塞好北窗,把破门涂上泥。他们所能做的,仅此而已,他们借以过冬的,也仅此而已。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四句,写出了农奴居住的悲惨境况。“磋我妇子”的一个“磋”字,在沉痛中蕴含了不满现状的情绪。

诗篇的后半部分,写农奴们在农桑田猎之外还要为农奴主服各种劳役。这部分在继前面写了农奴们的衣、住后,写他们食物的粗劣。

第六章从食物的鲜明对比上写出了农奴和农奴主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别。农奴们为农奴主吃得好而忙碌不停,他们采摘鲜果供农奴主享用,煮豆烹葵为农权主调口味,打枣收稻酝成美酒,让农奴主喝了添寿,而自己只能用臭椿烧苫菜来维持生计。

这一章诗,农奴们把对现实的清楚认识寓于有意识的对比之中,平静的叙述带有冷峻的理性色彩。 第七章写农事完毕后,农奴还要给农奴主修茸屋宇一一割茅草,打草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