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诗眼”是诗中的“忧”字。 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小题2:①借景抒情。 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 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 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任选两种表现手法分析即可) 小题1:。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蒹葭、霜、寒月、苍山(2分) 凄清,冷寂(2分)小题2:第三句“谁言千里自今夕”,看似慰勉之语,(2分)但紧接一句“离梦杳如关塞长”,着一“杳”字状写出相隔相离无有穷期,足见诗人与友人离别的苦痛。 (2分) 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一个整体,对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要以语言审读为基础,以形象鉴赏为突破,以表达技巧特别是艺术构思的把握为动力,全面分析。 做这类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先抓住诗歌的标题,从而了解诗歌的题材,即诗歌的主题类别。比如本诗从标题看是送别诗,我们可以结合送别诗常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可以就比较容易了。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燕子虽然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2分)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 (2分)小题2: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2分)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诗为咏物诗,咏叹对象为“归燕”,鉴赏此类诗歌,应注意从物与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咏物诗通常采用拟人的修辞的手法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此诗亦为张九龄借归燕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和苦闷的诗歌。 此题考查考生对归燕的形象的把握,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燕子的形象,不可答成诗人的形象。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表明海燕虽然渺小,但依然乘着春风暂来追逐春天,颔联和颈联表明燕子为在华堂筑巢不知辛劳,任劳任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燕子安分守己,不与鹰隼争斗。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承接第一题而来,问的就是作者借归燕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为自喻诗。那么辛劳筑巢的归燕就是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报效国家的张九龄,而最后一联即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与李林甫争权夺利却被罢相的无奈和郁闷。 【诗歌赏析】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 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 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 “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 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 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 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 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 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此暗指朝廷。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 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 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 “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 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 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 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鹰”和“雕”,也泛指猛禽。 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 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 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