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中山大学的诗句

1.关于中山大学校园风景的作文

“北枕珠江南面市,东友白鹭西朋凰。

东西南北千层树,谁识其中是学堂。”[①]这个学堂就是今天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另一个久已深入人心的名字叫康乐园,诗人们偶或简称为康园。

“宽阔而幽静的校园里布满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里有数不清种类的花草树木,简直像个植物园、大花园。

碧、绿、青、翠,这些象征着蓬勃生机的色彩,渗透着,交融着,一年四季,长盛不衰。”[②]有关康乐园的植物群落或者植物家族,可以先从最柔弱的草说起。

说到草,就多少要以中区草坪为中心了。它太大了,居然从怀士堂向北,途径孙中山铜像、惺亭,一路延伸到了岭南堂,将近数十亩;它太青葱了,居然一年四季,流淌着让人心醉的碧绿,年年绿着的是芳草;它太别具一格了,居然在钢铁水泥森林一样的广州大都市里,以一片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胜地傲立,仿佛是个世外桃源。

这个草坪同样也有着太多的往事和传奇。很多年前,校报登过一则叫《拦“牛”》的小品,说的是:表妹从北京来,我陪她欣赏这南国大学的美景。

表妹兴致很浓,不住地赞美那绿绒毯似的草坪。走到一条绿毯中的小径前,她盯着那挺煞风景的竹栏和“请不要穿越草地”的牌子发问了:“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对,正是拦牛。”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可牛是不会看这字牌的呀?”我这傻表妹还是不理解。

“咳,总是有识字的牛呗!”我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表妹这才恍然大悟,不无遗憾地跟着笑了起来。

[③]“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北京表妹如果不是1980年而是更早的时候提这个问题,老中大的回答会是:“周围凤凰村、鹭江村的农民们常常来放牛,他们的牛在野草地里吃草,然后在那里拉屎。露天电影场里也生了许多草,晚上看电影看得兴奋,不小心脚下一腻乎,就知道大事不好,踩到新鲜的牛屎了。”

[④]那个时候,竹栏大概是为了拦牛的。有一篇写康乐园草坪的美文,是中文系知名学者黄天骥的《芳草年年绿》。

这篇美文已经收入很多集子,比如罗永明主编的《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舒宝明主编的《校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黄先生本人的《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中大人最早读《芳草年年绿》,该是在1999年11月3日的《中山大学校报》上。

读了这期“七十五周年校庆特刊”,康乐园草坪的“早期史”也许会勾起更多校友们的记忆:不过,这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的草坪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在五十年代末,某领导偏爱含羞草,下令在草坪种上他心目中的“珍品”。

殊不知含羞草浑身长刺,繁殖力又极强,转眼间,遍地荆棘,含羞草成了灾。后来师生不知花了多少劳动时间,才把它们一根根拔除。

“**”期间,又一位领导发现爱花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认为校园种草,便是用修正主义思想腐蚀师生。他发表了一通“花花草草会食人”的高论,为了“红彤彤的江山永不变色”,下令在草坪种上红薯。

黄昏清昼,师生奉命施肥,弄得臭气熏人,苍蝇乱飞。谁知不久中美建交,外宾来访日多,为避免出现掩鼻而过的尴尬场面,施肥才告停止。

“**”过后,师生们不得不犁平薯垄,花费了好几万元,在坪上重新铺上嫩草。到如今,草坪总算依然如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年年春夏秋冬,芊芊芳草,欣欣向荣。

它的伤痕,只埋藏在草根下的深层里。[⑤]我们的草坪,不只是设过竹栏,还拉上过铁丝网。

那大约是1984年上半年的事,当时校报上有篇杂感写道:“那条条铁丝网,像座座耻辱碑,让我们抬不起头;那网上的根根铁刺,似把把尖刀扎着我们的心。堂堂的高等学府,为了保护一块草坪竟要拦上铁丝网,这是社会上的人们难以想像的,是我们大学生的耻辱啊!”[⑥]“绿茵茵的草坪平静如湖,/已少见‘入侵者’野蛮的‘铁蹄’。”

[⑦]今天,竹栏、铁丝网俱往矣,我们每一个中大人已经深深懂得如何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珍爱这片青青的草地了。读校史,你会感到,这是中大人一直努力下来的结果。

多少个黄昏,商承祚先生一边在这里散步健身,一边挥手制止那些不守纪律横穿草坪的过客。知道商老这件逸事的人不少,而王起先生专门给校报写过一封信,呼吁保护校园环境,晓得的人就不会太多了。

2.关于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的介绍,越详细越好,赏分一百

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古代文学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 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古代文学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 “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