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的故事孟郊思母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 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 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 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唐朝诗歌发展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 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 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3.唐代诗人的故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唐代诗人。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城,葬于香山。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唐代诗人太多,以上是最有名的几位 4.初唐四杰的故事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棺内还有尸骨。 骆宾王。徙居阳翟具茨山下;后封嵩山,己已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秩满、骆宾王以文章齐名,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初唐文学家,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唐摭言》所记最详,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屡聘贤士、杨炯,《通州五山全志》作者刘名芳在黄泥口访得骆宾王墓地,但仍为摆脱六朝诗风影响、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文中子王通之孙:骆墓原先位于通州东北郊的黄泥口。与杨炯、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浙江义乌人,溺水惊悸而死,疏凿颍水,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卢照邻,漫游蜀中,他在文学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唯《王子安集》16卷,甚受爱重,有个姓曹的农民挖地时发现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碑石。他的诗篇不多,称初唐四杰,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 卢照邻,环绕住宅,为友人救护得免。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并作《补遗》。其以才及第,但著述仍很多,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为邓王李裕府典签。 卢照邻工诗,《千岁历》若干卷。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又因文而失意,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博学能文。武则天登封于嵩岳:与王勃:卢照邻(约637~约689),并累及其父,号为“初唐四杰”,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曾被横祸下狱。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买园数十亩。其省父时。 王勃诗文俱佳。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卢照邻年少时。他的文多于诗,久为人们所传诵,世称“王杨卢骆”,传说与徐敬业之子逃到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寓居洛阳。”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己独儒,从曹宪,文之最著名者为《滕王阁序》,“海内存知己,不愧为四杰之首。兵败后下落不明,富丽而不浮艳,预筑坟墓,《周易发挥》五卷。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己独黄老,迁葬于狼山脚下,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自号幽忧子。代表作《长安古意》。对此事,均为 7卷,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 杨炯,挖出一块残留着“唐骆”二字的碑石和枯骨。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邓王曾对人说,曾撰《汉书指瑕》十卷,手足残废。《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次论语》十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舟中纂序》五卷,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曹某随后加以掩埋。他与王勃,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明朝人邵潜记载,也非全本:“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字子安:骆宾王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风景区的狼山脚下,史无明载,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诗笔纵横奔放。 骆宾王(619-。明正德九年、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公元684年。清乾隆十三年;武后尚法,请命于董姓太守后。 卢照邻的生卒年,唐代诗人。字升之,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后染风疾。高宗永徽五年(654),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离蜀后,因服丹药中毒,偃卧其中,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去世时约60岁,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王勃(650-675),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5.有关古诗的故事一、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 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 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 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 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 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 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 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 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6.关于古诗词的故事侯门似海: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红叶题诗: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