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王孙游

1.王孙游赏析

王孙游·绿草蔓如丝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注释

①蔓:蔓延。

②英:花。

③无论:莫说。

④歇:尽。

译文

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已是暮春时节了。莫说你不回来,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2]

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打转转,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当然也有弃古辞于不顾而自铸伟辞的)。这种从古辞中寻找“母题”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

蔓,蔓延;红英,即红花。春天,绿草如丝,葱葱茸茸,蔓延大地,绘写出一派绿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绿的氛围,红的点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伤离情,不禁怦然心动,情思缱绻,不无惆怅地发出了感叹:“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意谓:且不要说心上的人儿不回来,即使等到他回来,那绚丽的花朵早已凋谢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华也早巳悄然飘去了。红颜难久持。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着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大好春色的留恋,由此描写出她思君、恋君的春一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迟暮”的怅然之情。如此写来,就把主人公的心态从一般的少女怀春,从感情的倾诉和宣泄,升华到了一种对春的珍惜、对时的留恋的理性高度,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从景的描绘,到情的抒发,再到理性的升华,三者水**融般地融汇在一起了。所以,这是一首充满了生命意识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诗。

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首先,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这便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其次,诗写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韵,风姿绰约,这原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写笔法上却颇具匠心,诗人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雅俗结合,创为佳构。另外,诗的用韵也值得一提。诗用仄韵,短促,急切,对表现出主人公惜春、惜时的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现出语浅意深、韵短情长的艺术风貌。

2.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是词还是诗

是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译文] 王孙久留深山不归来啊,满山遍野啊春草萋萋。 [出自] 西汉 淮南小山 《楚辞·招隐士》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

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

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麔麚兮或腾或倚。状皃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3.'王孙去'中‘王孙’何意

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王孙”在《辞源》、《辞海》等多部辞书的意思,都只有四个义项:1、王者之孙或后代;2、与“公子”同义或近义;3、一种草名或药物名;4、猴子的别称。可用来解释古诗词里的“王孙”,大多不能对号入座。

“王孙”,它在古诗词中的更普遍用法是指“游子”,而这一含义是早从西汉就开始了。西汉初年,赫赫有名的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所写的《楚辞•招隐士》就有这样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这两句非常有名,它是此后,尤其是唐诗宋词中大量应用“王孙”来表示“游子、离人、情郎”的滥觞。例如,鼎鼎大名的 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就用“王孙”表示“游子”或“离人、情人”。

蘅塘退士选编、章燮注释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在王维《山中送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后注曰:“王孙作所别之人解。……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这是《唐诗三百首》的最早注疏本,已经把“王孙”解释为“所别之人”,也就是“游子”,古代或称“行人、征人”;还特别交待读古诗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不一其意”)揣摩出最符合文中意思的解释。

从章燮以后到今天,把此处的“王孙”解释为 “所别之人”、“游子”、“行人”甚至“情人、情郎”,就一直被公认和沿用下来。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在“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后就作了如下的 解说: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 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 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名句。这里的 “王孙”也是“游子”的意思,它也是“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的。以上都见于《唐诗三百 首》,而且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的。当然,同样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有的地方“王孙”确实是“帝王子孙”的意思,例如杜甫《哀王孙》:“可怜王孙泣路隅”、“王孙善保千金躯”……。而同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却是作者自称,但不是吹嘘自己是“帝王子孙”,事实上他也不是,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愿意长久地在这种幽雅宁静的山中居住。如果要说此处的“王孙”代表什么,那就是代表甘当“隐士”的作者自己了!这就是章燮所说的“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

4.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5.请教:唐诗中的“王孙”是何指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供您参考。

王孙简介 一、王孙 [wángsūn] 1。 [prince's descendant]∶王爵的子孙 2。

[young man]∶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王孙公子 二、王孙 读音:wangsun 解释; 1, 王的子孙后代。 出处:《左传。

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 2, 泛指一般贵族官僚的子弟。

出处:马融《长笛赋》:“游闲公子,暇豫王孙,心乐五声之和,耳比八音之调。” 3, 对人的尊称,如同公子。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 猴子的别名。

出处:柳宗元《憎王孙文序》:“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5, 复姓。

王孙满,周朝有名的大夫。 注:古文中都有涉及。

唐诗中通常见到的多为前三种词义。 百度漏掉了很重要的一条,王孙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又名长孙、海孙、白功草、蔓延、黄孙、黄昏、杜蒙、露水一颗珠、露水珠、清水珠、七叶一枝花。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唐本草》:《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 2。

《蜀本草》:王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 3。

《纲目》:王孙,叶生颠顶,似紫河车叶。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

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 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

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

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据此,牡蒙乃王孙也。

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 因此,古诗中肯定会有涉及,只是不为我们熟知而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