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欣赏放鱼

1.白居易古诗放鱼

放鱼(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作者: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馀。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白居易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

②呀呀:开口貌。

③煦濡:吐沫以相济。《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④写:通泻,倒。

⑤拨剌:鱼跳跃时发出的声音。

⑥《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假人。”此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

⑦南湖:指鄱阳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

⑧西江:唐人称长江出峡至扬州一段。

⑨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因称隋侯之珠,又曰明月珠。见《搜神记》卷二。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白居易的诗全集栏目。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2.放鱼古诗白居易哪几句写告诫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跏蹰

南湖连着西江,天地之广大,告诫鱼儿此去别耽搁。

放鱼(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作者: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馀。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诗的大意是,家人提着竹篮买回新鲜的蔬菜,青青郁郁的芹菜和蕨菜下面,躺着两条银白色的鲤鱼。这鱼虽无声但却以气息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将竹篮反过来倒在地下,鱼刺根根竖起,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鱼虽然脱离了水很长时间,但一旦得水就可复苏。若放在小小的鱼池中,也只能暂且救急一下干枯之苦。鱼大水小,稍一摆尾游弋,即触及池边,实在委屈了鱼儿。即使一时幸存苟活,时间长了又怎得了。诗人可怜鱼儿不在生存之所,得不到生存之地,便将它放回到南湖。南湖连着西江,天地之广大,告诫鱼儿此去别耽搁。诗人说我不是施恩就要索取图报的那种人。

3.放鱼古诗的道理

诗的大意是,家人提着竹篮买回新鲜的蔬菜,青青郁郁的芹菜和蕨菜下面,躺着两条银白色的鲤鱼。

这鱼虽无声但却以气息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将竹篮反过来倒在地下,鱼刺根根竖起,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

鱼虽然脱离了水很长时间,但一旦得水就可复苏。若放在小小的鱼池中,也只能暂且救急一下干枯之苦。

鱼大水小,稍一摆尾游弋,即触及池边,实在委屈了鱼儿。即使一时幸存苟活,时间长了又怎得了。

诗人可怜鱼儿不在生存之所,得不到生存之地,便将它放回到南湖。南湖连着西江,天地之广大,告诫鱼儿此去别耽搁。

诗人说我不是施恩就要索取图报的那种人。

4.白居易的赎鸡诗和放鱼诗

“衔环”故事是说一只黄雀受伤了被人救治,伤愈回归自然后衔了四个玉环来报答恩人,并保佑他的子孙官列公卿,享福不尽的事。“衔环”通常与“结草”结合组成成语“结草衔环”,意为: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成语是从受恩者的角度来说的。

白居易的《赎鸡》这首诗,说的是他花钱救下了即将被屠宰的鸡并将它放生的事。在将鸡放生时他对鸡说了这四句话:“与尔镪三百,小惠何足论。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大意是说,我救你是区区小事一桩,你也不必像黄雀,想方设法衔了玉环来报答我救命之恩。“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是白居易从施恩者的角度来说,我做善事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

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门,除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他曾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作为《赎鸡》诗中的这两句,也是他身体力行慈悲为怀,施恩不图报佛学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

【注释】:水小池窄狭�动尾①触四隅②①动尾:鱼儿摆尾游弋。 ②四隅:池的四边。

五言古诗《放鱼》是一首寓意诗,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鱼大水小,稍一摆尾游弋,即触及池边,实在委屈了鱼儿。以池喻江州,以鱼喻自己,地小官微,无以施展才能和抱负。设喻新奇,寓意深刻,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5.帮我赏析古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富春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

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

简单来说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6.诗词欣赏

《江雪》,即江上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

全诗句句写景,合起来是一幅图画,所以正如黄周星《唐诗快》 所说:“只为此二十字,至今遂图绘不休,将来竟与天地相终结始矣。”

那么,有没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吴烻《唐诗直解》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徐增《说唐诗详解》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诸如之类,都认为作者以渔翁“自寓”,尽管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这首《江雪》与其另作《渔翁》,都以渔翁“自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心境。他有时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有时又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渔翁》中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正是后一心境的外化。《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前一种心情的写照。

7.古诗欣赏 早发白帝城

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般地飞驶而下。它还使我们想象到此时飞舟上的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诗中“猿声啼不住”,也就是《水经注》中所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散文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声”。诗人则巧妙地把猿声放在行舟的现场来写,通过舟中人的感受来写。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意境,使人如身历其境,这就把高峡行舟,惊险迅捷的景象写活了。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这样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上面谈到《水经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