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院留宿赶考举子,书生题诗半首,,考取功名回来又补半首,僧人态你说的故事大致应该就是“碧纱笼”的典故。 最开始是出自唐末五代(南汉)王定保写的《唐摭言.起自寒苦》。里面讲唐穆宗时的宰相王播。他少年时很贫穷,常常断炊。他客居扬州的时候,就经常跑到附近惠照寺木兰院去,随和尚一起吃斋饭。寺院的规矩是饭前敲钟为号。王播一听到钟声,就跑进来蹭饭。时间久了,寺中的和尚就开始讨厌他,于是,悄悄地改为吃完饭再敲钟,等王播听到钟声赶来时,斋饭早就开过了。。。等过了三十年后,王播位高权重,从相位退下来,出任淮南节度使,又回到扬州惠照寺来寻旧。发现他早年在寺壁上题的诗,和尚们听说王大人回来,赶紧用碧纱把它们笼罩起来,以显示爱护之意。于是王播很感慨,也觉得很好笑,就重新又在寺壁上题了两首诗: 其一: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其二: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这就是“碧纱笼”的故事。 后来,老百姓又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附会到宋代名相吕蒙正身上,说他也是遭遇到僧人的饭后敲钟,气得当时就在寺壁上题了“十度投斋九度空,可耐阇黎饭后钟”两句诗。等吕蒙正状元及第后再游故地,寺中的和尚赶紧用碧纱把那句旧诗笼罩起来。吕蒙正觉得很好笑,就在后面续了两句:“二十年前尘扑面,而今始见碧纱笼。” 从此"碧纱笼"就被表示为受人赏识、被人重视的含义了。 2.如果我在古代是一位赶考的书生,是一位考试不及格的书生,如果我在现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要的故事和诗句应该是如下的这个故事。 相传明代,浙江有个书生叫方明秋,赴京赶考,路过苏州,见一大户人家悬联招亲。其对曰: 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方明秋一时对不出,默记心中去赶考。 到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方明秋不加思索,以苏州招亲告示上的上联作对。主考见他随口而答,才思敏捷,取为进士。 他回经苏州,招亲的那个对子还未有人对出,他又以主考官出的上联作对,被招为快婿,得到一位美貌妻子。一副巧合的对联,成全两大喜事。 为庆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并排写了两个大“喜”字。据说,结婚贴双“喜”,就是从他开始。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小题1: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 ”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托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小题2: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沿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2分) ②“凉风箫箫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而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 小题2: 试题分析:“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 “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 “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2。直抒胸臆。 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出考查诗歌的形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说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从抒情手法来看,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古诗:南园——(唐)李贺南 园①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 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 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 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 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 此为第五首.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 阁.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