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宋词三百首》第一首是谁的词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词三百首》的第一篇.《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宋词三百首》的编排总体以时间为序.但是,由于朱祖谋是个正统的封建文人,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所以在排序时,他将皇帝排在最前面,如宋徽宗赵佶;把和尚和女词人排在最后,如李清照.这表现了他皇权至上、轻视妇女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但是为尊重上疆村民原书,我们在此未对顺序进行调整.。 2.谁有壮志难酬的宋词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小重山 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谁能告诉我宋词三首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行香子·过七里滩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4.人间词话中宋词三境界,到底如何个解法【求索、奋发、放弃】人生的三大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为:'求索',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为'奋发',出自宋朝柳咏的《蝶恋花》;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意为'放弃',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 5.【宋词三首,元曲三首,要译文.现在就要,我给财富赏悬上面写错了,宋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卷小银钩. 【译文】 无边无际的寒意悄悄爬上小楼,拂晓时分阴云惨淡,好像是荒凉的暮秋.彩色屏风上,流水潺潺,淡烟缭绕,也是一片迷蒙隐幽.优雅自在飞着的杨花,仿佛梦境般虚幻飘悠.丝丝不断的细雨,如同我排遣不掉的忧愁.无奈之下,我把精美的帘幕挂起,独自在窗前凝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故旧营垒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仿佛卷起千堆白雪.万里江山如诗如画,一时引来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出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神武,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不迫潇洒谈笑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斑.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元曲: 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译文〕不管你穿绿蓑衣还是紫罗袍,这两种人事都没用.就是作个钓鱼人,也颠簸在风波里.还不如找一个安安静静没人打扰的地方闲坐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山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译文〕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蒙,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没干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6.【人生三个阶段是什么(诗句)】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蝶恋花》)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一、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三句宋词,表达做学问或者人生追求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追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第二阶段,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蝶恋花》) 第三阶段,成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二、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出自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 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参透了人生大是大非,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7.宋词三百首 原序译文词学最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应当在格调、神致之间寻求的,而格调尤为重要在神致。用完整的一个区域为学人必须前往的程境,更有进到完整的,要不是可以践踏而来,这关系到学习能力的原因。神把从性灵出,就本体格的最美,积发而为清晖芳气而不可掩盖的了。近年来小聪明侧艳为词,把这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辈子,没有看到宋贤门经,有什么论堂奥?没听说有人了,以神圣与古代会,而准备选择其中最精,为来学习同行的表示的。强邨先生曾入选《宋代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读的资。大要求的格调、神致,以混沌为主要宗旨。那完整没有马上到极点,能沿着道路车辆在三百首中的防守,一定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的外,更加奇妙的变化在词之外寻找的,那么格调、神致间尤其有无形的欣合,自然之妙造,再进到完整,关键也不为止境。如果没有止境的学,可不能够端正自己开始吧?那么强邨现在选,在声音的宜人设置一个编了。中元甲子燕九天,临桂何况周颐。 (来自百度翻译。满意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