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对宋朝的诗歌做出评价关于对宋诗的评价,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大体上我感觉是一个波浪式的起伏——元时还很推崇宋诗,到明朝就弃若敝屣,清初从黄宗羲等人的提倡开始渐渐重新走红,在晚清“同光”那帮人那里被捧到顶峰,之后再度被人忽视。特别是到了现代,普遍地不甚欣赏宋诗,例如国朝高皇帝就非常鄙视宋诗!这样的总体背景下,作为宋诗特色最鲜明的代表,江西诗派在后世的命运更加坎坷。特别是在诗评家那里,江西派得到的好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严羽《沧浪诗话》开始被猛批,一路走来,再经王夫之的猛批,发展到极致就是在**前的文学史著作里江西派成为形式主义和地主阶级诗歌反动派的代表。 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登峰造极,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范成大。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可以随意列举几首。 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样清新美妙的七绝,即使放到唐诗中,也是上佳之作。这首诗使我联想起唐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其中“小舟撑出柳荫来”和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相映成趣,都是写江南春景,韦应物是无人之景,徐俯诗中有人驾舟,却都写出乡野宁静安谧的景色,同样令人神往。 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清,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诗人走在山路上看风景,被沿途的天籁陶醉,写得浑然天成,情趣盎然。 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流传很广的宋诗,以“一枝红杏”渲染出“春色满园”,可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已被后人转喻为新人的才华初露。 宋诗中,有不少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作品,文字朴素却色彩丰富,韵味浓郁,写得清新自然,至今读来仍让人感觉亲切。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虞似良《横溪堂春晓》:“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以上这些宋诗,有唐诗遗韵,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并非“以理入诗”,没有人会说它们“味同嚼蜡”。在浩瀚的宋诗佳作中,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清代纪昀曾评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不满唐诗的写景抒情,写哲理诗一时成风。宋人作诗“以理入诗”,却未必“味同嚼蜡”,宋代哲理诗中,不乏经典名篇。最著名的几首,在中国流传数百年生命力不衰。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哲理诗名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宋代的文学巅峰,是词,那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可以和唐诗比肩。其实,词也是诗,在我的视野中,宋诗和宋词,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2.宋人对韩愈的评价北宋初期,柳开、孙复、穆修、石介,延续中晚唐以来,对於韩文之崇重,特 别强调韩愈在儒家道统传承之贡献。 柳开《应责》云:「吾之道,孔子、孟轲、扬 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河东集》卷一)孙 复《信道堂记》云:「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也,孟轲、荀卿、扬雄、韩愈之道也。 」(《孙明复小集》卷二)石介《尊韩》不但 视韩愈为圣人,且谓:「噫孟轲氏、荀况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 ,吏部为贤人之卓。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数年,复有吏部 。 」(《徂徕先生全集》卷七)。就其称颂之焦点看,重道甚於重文。 穆修则提及韩 诗。其《唐柳先生集后序》云: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 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至韩、柳氏起,然后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 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 ,制述如经,崒然耸唐德於盛汉之表,篾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欤。 (《河南穆公集》卷二)(注七) 可知其赞赏之对象为韩愈之颂赞或碑志之作,「辞严义密、制述如经」,仍偏重在 文之一方而言。至欧阳修始正面肯定韩诗。 欧阳修《六一诗话》: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 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於诗,而曲尽 其妙。 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於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 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 可惜》之类是也。 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 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 纵横驰逐,惟意所之。 至於水曲螘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 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 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欤?」坐客皆为之笑也。 (注八) 此段资料,论及韩愈对诗之态度、韩诗内涵之丰、韩诗用韵之工、韩愈为人木强各 方面,十分宝贵。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於诗,而曲尽其妙 。 」一段,说明韩愈诗丰富多样之内容。其「余独爱其工於用韵也」一段,对韩愈 不拘常格、因难见巧之用韵力,大为赞。 成为后世论韩愈诗「工於用韵」者之 滥觞。宋人对於韩诗钻研日深,所提出之论点也愈精。 宋‧王安石在《韩子》诗中 ,对韩愈之「力去陈言」有此批评云:「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 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注九)其「可怜无补费精神」一句,出自《赠崔 立之评事》,以后金‧元好问撰《论诗三十首》绝句,却用以评骘孟郊。而苏轼更 以宏观角度对韩愈作品提出评论,其《书吴道子画后》云: 诗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韩退之,书至於颜鲁公,画至於吴道子。 而古今之变 ,天下之事毕矣。(注十) 又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韩吏部‧中》引苏轼云: 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 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 (注十一) 此外,苏轼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亦就韩、柳诗作出比较,谓: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 也。(注十二) 苏轼对韩愈作品,有认同亦有批判。 在《扬雄论》中,对韩愈论性之观点有异议, 以为韩愈「流入於佛老而不自知」在《韩愈论》谓:「韩愈之於圣人之道,盖亦 知好其名,而未乐其实。」,「其论至於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 不知。 」(《精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八)显然认为韩愈作为一思想家,有其思虑不周 之处但是韩愈就一文人而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至韩退之 」,「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可谓获致极其伟大之成就。至於《东坡题跋 ‧评韩柳诗》中,苏轼显然了解韩诗之特质与限制。 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 六《韩吏部‧中》所载,可视为清‧叶燮《原诗》:「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 愈为唐诗之一大变」之先声。 宋人对韩诗之讥评,前有刘攽《中山诗话》、苏辙《诗有五病》,后有陈师道 《后山诗话》及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沈括之评语。 宋‧刘攽《中山诗话云: 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而好韩之人,句句称述,未 可谓然也。韩云:「老公真个似童,汲水埋盆做小池。 」直谐戏耳。欧阳 永叔、江邻几论韩《雪诗》,以「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为不工,谓「 坳中初见底,凸处遂成堆。 」为胜,未知真得韩意否也?(注十三) 这是分诗体比较优劣,刘攽所举之诗例,容或可以再商榷,而提出韩愈古诗高卓, 律诗要有不工之说,几乎已成定论。至於宋‧苏辙《诗病五事》云: 韩退之作《元和圣德诗》,言刘辟之死,曰:「宛宛弱子,赤立伛偻,迁头 足。 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末乃取辟。 骇汗如泻,挥刀纷耘, 争切脍脯。」此李斯颂秦所不忍言,而退之自谓无愧於《雅》、《颂》,何 其。 3.名人对唐诗的评价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 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4.对范仲淹为人,诗词的评价对范仲淹为人: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对范仲淹诗词的评价: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其《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世所传诵。 他的词,有的写边塞生活,有的写羁旅情怀,或苍凉悲壮,或缠绵深婉,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 5.对唐诗宋词的评价说一下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从综合国力来看。 诸葛亮接手的蜀国,是一个刚刚遭受彝陵惨败,元气大伤的蜀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彝陵之战,蜀国丧失了数万东出的精锐部队,丧失了无数的军资器械,丧失了傅彤、程畿、张南、冯习、杜路、刘宁、黄权、马良这样的将领人才,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 再者,除了彝陵之战,蜀国的其他人才也相继损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国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又相继逝世,使得蜀国的人才危机雪上加霜。 除了人才危机以外,南中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处理。在蜀国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领高定率众反叛,军至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败。 而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黄元又利用诸葛亮赴永安探望刘备的机会,率军火烧了临邛县。 最后被蜀军所平。虽然这两次叛乱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国建立时间不长,“南抚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执行。 而且蜀国之主刘备又于章武三年病逝。 彝陵新败、元气大伤、人才危机、黄元叛乱、南中问题以及新丧国主,这些都是蜀国的内忧。 而蜀国的外患,指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对”时已经提到过了。 东和孙权在“隆中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刘备、诸葛亮只是在荆州完全被夺,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意图完全无法实施的基础上,才愿意和孙吴做彻底决裂的。 在彝陵战败后,新生蜀国的国力几近耗竭,而这时与东吴的敌对关系却仍未得以改善。这时的蜀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宿敌曹魏,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孙吴。 如果长期与孙吴这样敌对下去,蜀国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危机,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也就更难得到实现了。 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说法来称之,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由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有条理的一个国家。 在其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复蜀国元气,随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区的富饶,进一步充实了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蜀国毕竟建国不久,如果从刘备取得益州开始算起,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不过就20年时间。而与曹魏已历三世前后40年的历史相比,显然不如曹魏历史长久。 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执政水平也是较高的。做为同样是优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国政治总体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构建的。 曹丕在其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措施,如颁布了一些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选用智谋贤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则在诸葛亮逝世前,也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政治才能。 如在善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不杀谏臣等方面,都有过比较杰出的表现。 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诸葛亮逝世前),魏国的政治情况也是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汉早建立20年,这20年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政权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曹魏就总体**势来看,仍要优于蜀汉,其统治根基也要比蜀汉来得稳固。 从军事方面来看。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是否强盛,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国的军队的多寡。而兵与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具体表现为:兵来自于民,民众的数量制约着兵众的数量,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另一个是相对数量指标,指军队的绝对总量与民众总数量的比例。 因为兵是靠民养活的,所以兵与民之间必须要有个适当的比例。 蜀国地寡人少。地不过一州,人口总数不过九十万。 而曹魏却拥有九州之地。据《通典》上记载,魏亡时有人口440万之多!当然是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国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数值得疑问。 但退而求其次地说魏国有三百多万人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蜀国当时的军队总数约有14万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户就要养一名士兵的比例,几已到蜀国对军队承担力的极限。 即使是这样,仍然比魏国40多万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轻锐”这一情况,是客观实在的。 补充: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 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 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 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 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 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 6.严羽沧浪诗话批评宋人以什么为诗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摘 要: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7.严羽沧浪诗话批评宋人以什么为诗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摘 要: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