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磨合的成语相濡以沫 xiāng rú yǐ mò [释义] 濡:沾湿;沫:唾沫。水干了;鱼互相以吐沫沾湿;以维持生命。现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语出]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濡;不能读作“xú”。 [辨形] 沫;不能写作“默”。 [近义] 同甘共苦 生死与共 [反义] 自私自利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①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渡过难关。 ②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常常互相帮助;~。 2.形容“磨合”的成语有哪些形容“磨合”的成语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相关成语 1.水到渠成 [ shuǐ dào qú chéng ] 渠:水道。 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 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2.瓜熟蒂落 [ guā shú dì luò ]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出 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元气论》:“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即而产生为赤子焉。” 3.齐心协力 [ qí xīn xié lì ]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 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4.同舟共济 [ tóng zhōu gòng jì ]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 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5.相濡以沫 [ xiāng rú yǐ mò ] 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 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3.关于磨练的诗句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3、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陆游4、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李白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6、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刘禹锡7、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朱熹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10、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11、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 ——苏轼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13、君不见长松卧壑因风霜,时来屹立扶是堂。 ——陆游14、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1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17、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陆游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19、玉经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王定保20、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4.与巧合有关的诗句与巧合有关的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诗】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赏析】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5.以磨合为话题的作文你们这些小孩怎么往下倒水!有没有教养!?”下铺的老太太怒不可遏地瞪着我。 我才发现,水杯里的水正随着火车的晃动哗哗往下洒哩!我脊梁一阵凉,回家的好心情也凉了半截,慌忙拧住盖子。我红着脸支吾:“对不起……我忘了水杯没盖盖……对不起。。” “刚才就乱扔东西,现在又倒水,想翻天了?!”老太太咄咄逼人。“这小孩怎么这样呢……”与她同来的几个老人,也在一旁帮腔。 我愈发害怕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不停地嘟囔着:“对不起,对不起……” 也不知僵持了多久,车厢里有人劝老太太:“不要紧,小孩儿嘛……”“小孩儿也不能这样!”老太太依然很激动,众人又劝说半天,她才停止了叫嚣。 终于解放了,我趴到被子上,鼻子却一酸,眼泪有点在眼眶里打转了。我又不是故意的!他们怎么这样小肚鸡肠,不讲道理呢?!我的怒火燃起:好啊,我是打死不会让步的,就是要气你! 我便和伙伴在上铺疯闹起来,搅得整个车厢都不得安宁。听见老太太咬牙切齿地说:“可真够疯的!”我心里很得意,想:我就要和你对着干!于是闹得更厉害。 可渐渐地,我受不了了。心里老是憋着一股气,总得摆出一副毫不示弱的样子,却又连床都不敢下……太难受了! 有必要这样赌气么?这是给自己添堵!要想打破这局面,只能是我让一步,道个歉。可是,就老太太那小肚鸡肠的样子,会领我的情么? 又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呆不住了,硬着头皮下床洗水果。没走多远,就看到了那老太太。冤家路窄!干脆道个歉算了!我低头软着声说:“奶奶,对不起,我真不是故意的。”她皱着眉打量我一眼:“下次不许这样搞了!”我松了口气,直奔水房。 回来时,我又见到了她,就把手里的李子递给她,问:“奶奶,你吃不吃?”“不用不用!”她慌忙摆手,好像有点哭笑不得。我便往前走。突然,我的后脑勺被抹了一把:“这小孩!”嘿!她终于让步了!这时候,快乐一下子涌上我心头! 我快乐,因为我让步,更因为我们互相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