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与民俗节日

1.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2.涉及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 端 午(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冬至)。

3.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中秋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4.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春节

《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

唐代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清明节

《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

《日赐衣》

唐代 杜甫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

汉代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

《八月十五夜月》

唐代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5.【描写节日风俗习惯的诗句】

唐 文秀《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6.中国传统节日和古典诗词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节日关系密切,有很多经典的诗词描写传统节日。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写的是重阳节。王安石《春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春节。

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把酒问青天)写的是中秋节。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写的是元宵节。

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等等

7.哪些唐诗宋词中有哪些节日与习俗

春节历来是我国民间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唐宋诗词中关于春节民俗的内容很多。

我国有守岁的习俗,在古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守岁的习俗始于何时,典籍中没有记载。

“守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诗《杜位宅守岁》中:“守岁阿咸家,椒盘已烦花。 ”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描写。

白居易有《客中守岁》诗:“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这些“守岁”诗对于研究“守岁”民俗,无疑是宝贵的资料。

北宋诗人孔平仲在《上元作》一诗中写道:春来雾雨久不收,上元三日月如秋。 倾城娱乐竟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哄笑欢俳优……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语成偷。

短长赤白皆英校,但取一笑余何求……归来?如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这首诗写的是,一郡之长的太守在元宵之夜与民共度佳节的情景。 一向严厉的太守,在此良宵破例允许他的部属与百姓一起狂欢。

他本人也游乐了一宿,天亮前又和民众一起去迎紫姑神。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年节团圆中,却可打破这一戒律,老少和谐相处。 宋代诗人郑望之在《除夕》一诗中写道: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男女关系上,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是低下的。尤其在家庭中,服侍长辈、伺候丈夫是她们的专职。

但在年节时,也常常发生角色的颠倒。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

只亏郎罢优轻杀,阰子双担挈酒瓶。诗中那位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在明媚的春光里,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兴高采烈地到野外踏青。

她的妈妈说说笑笑地陪伴着她,一向威严的父亲此时却扮演了服务的角色,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后面随行。 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以女子为中心的和美游春图。

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纶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鸣佩随鹓鹭,登阶见冕(音留)。”(《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杨巨源《元日观朝》:“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寿酒年年太液池”“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

(《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二首·其一》)许浑:“千官共削奸臣计,万国初衔圣主恩。 ”(《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了百官于元旦早朝庆贺新年的场景:从万戟森森的御前警卫中趋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阶品位依次行礼称贺,然后,在鼓乐歌舞中举行酒会。

宋代的王安石《元日》诗可以视为其中之翘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诗。作者通过爆竹、春风、屠苏、曈曈日、换旧符,把春节热闹的气氛描写得有声有色,表达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立志改革的雄心壮志,点出了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寓意。

与此同时,诗中也反映出过春节放鞭炮、饮酒、换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欢庆佳节的习俗。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

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

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屠苏,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日童日童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陆游有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载。

8.求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有关的古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按照日期顺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农历和公历日期、风俗习惯、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历1月2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1月2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6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23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12年度的。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