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最有影响力的唐诗

1.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古诗词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古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

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

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

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

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2.唐朝最具有影响力的诗有哪些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

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成就的杰出代表。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长安、洛阳、金陵。

3.我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诗歌类型

古代:浪漫派\现实主义\宋代江西派\现代:新月派\九叶派\朦胧诗\非非主义\第三代\灵性诗歌\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律诗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

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朗诵诗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晶味。

囚此,朋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欲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

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很常见。柯岩的《**,你在哪里》 、李瑛的布一月的哀思》 、石祥的《 周忿理办公室的灯光》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诵诗打油诗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理俗的诗作;有的作者白谦,也用之以称白己的诗作据宋代《 南部新书》 、明代《 一笑散》 等载: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理曲,经常与民间歌手交往,收集民间理语,写人诗中,故作诙谐之句,虽然文字理俗,登不了大。

4.我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诗歌类型

古代:浪漫派\现实主义\宋代江西派\现代:新月派\九叶派\朦胧诗\非非主义\第三代\灵性诗歌\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律诗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

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朗诵诗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晶味。

囚此,朋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欲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

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很常见。柯岩的《**,你在哪里》 、李瑛的布一月的哀思》 、石祥的《 周忿理办公室的灯光》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诵诗打油诗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理俗的诗作;有的作者白谦,也用之以称白己的诗作据宋代《 南部新书》 、明代《 一笑散》 等载: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理曲,经常与民间歌手交往,收集民间理语,写人诗中,故作诙谐之句,虽然文字理俗,。

5.历代有影响力的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4岁。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豪放派词人。

编辑本段【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享年六十六岁。

6.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最有影响力的诗词是: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