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花间派宋词代表

1.婉约派 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有那些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牛希济、李珣、鹿虔扆、薛昭蕴

一、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三、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四、温庭筠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就是他的爱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

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五、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婉约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花间派

2.诗词中什么是花间派和格律派词派:1、花间派,以唐温庭筠、韦庄为

实际上花间派是并属婉约的···格律派的说法也不是很严谨而周邦彦和姜夔最大的特色就是精通音律可以自己创作音乐,诸如姜夔的《扬州慢》他们擅长慢词,恪守音律,打磨节拍字句反观花间派年代,是唐末五代时期,其得名于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当时词体未全,小令居多,个中格律相对于诗律来说比较松散,合并韵部因为是配乐演唱,讲究的自然是一个优美为先词的发展至花间是变,影响后世,并以发扬至柳永一变,发展了慢词,丰富了词调苏轼一变,以诗为词辛弃疾又是一变,以文为词可以说花间派是婉约之祖而楼主所例举的格律派,人物都是精通音乐,擅长自度曲,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词调使其更加丰富,实际上姜夔和周邦彦也是婉约之属。

3.宋词花间派代表词人

“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的词派,其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

《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其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余还有皇甫松、和凝、孙光宪、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附两首词:温庭筠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4.花间派代表诗词人及作品

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3种刻本。

今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就是他的爱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下面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相传唐宣宗爱听〈菩萨蛮〉词,温庭筠为宰相令狐掏代写了好多首,这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词里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是为了适应那些唱词的宫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

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从敦煌词里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相当广泛;可是在温庭筠以后,晚唐五代词人填这个调子的不少,风格上就一脉相传,离不了红香翠软那一套,可想见他影响的深远。

温庭筠的部分描写闺情的词,如〈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又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

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通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心情。他在词的意境的创造上又有特殊成就,因此这些词在过去时代曾赢得某些不幸妇女和怀才不遇的文人的爱好。

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

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个色彩鲜明的小镜头,它不仅衬托出人物的如花美貌,也暗示她的命薄如花。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凄清景象,也暗示行人的悠悠不返,辜负了闺中人的脉脉多情。

此外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等,是同样的例子。和上面的艺术特征相联系,他在表现上总是那么含蓄。

这比较适合于篇幅短小的词调,也耐人寻味;但往往不够明朗,甚至词不达意。最后是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谐协,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

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这些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温词题材的偏于闺情,表现的伤于柔弱,词句的过于雕琢,也带给后来词人以消极的影响,所谓花间词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

西蜀依恃山川的险固,受战祸较少,那些割据军阀和官僚地主就弦歌饮宴,昼夜不休。欧阳炯《花间集序》说: 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

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尊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词人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艺风尚里产生的。

陆游《花间集跋》说:“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至此。”是对他们的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针见血的批评。

他们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

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一股浊流,一直影响到清代的常。

5.求花间派的代表诗和诗人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所选的18个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同上)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当然,《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希济的《定西蕃》,表现塞外荒寒,征人梦苦,风格苍凉悲壮;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也较清疏质朴,如“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李珣《南乡子》之九)但这不能代表花间词的总体特征。在《花间集》中成就能与温庭筠比肩、而风格有所不同的是韦庄。

[编辑本段]鼻祖:温庭筠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

才华横溢而称著乡里。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

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 “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称“温八叉”。

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 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

从28岁到35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得中进士。 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

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

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

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南华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南华经》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官。

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咸通七年(865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

然而,好景不长。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

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

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至于他的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

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

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这必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

6.“花间派”词人都有谁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总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订,收晚唐五代温庭筠、黄甫松(嵩)、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共十卷。

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

温庭筠的词风:

第一个大力写词的人 作品风格秾艳细腻,绵密隐约,“香而软”,如《菩萨蛮》(小山重迭);但也有疏朗清新的,如《梦江南》(梳洗罢)

李煜词的艺术风格及前后期词的不同创作特点:

前后期创作比较(创作以亡国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不加掩饰的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婉媚,接近花间词

后期:词作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增强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总体风格:

率真 感情坦率浓烈 毫无遮掩

语言质朴,极少用典

7.婉约派,花间派,著名诗词

李白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白居易

忆江南(江南好)长相思(汴水流)

刘禹锡

忆江南(和乐天春词)

皇甫松

梦江南(兰烬落)

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更漏子(玉炉香)

梦江南(梳洗罢)

韦庄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思帝乡(春日游)

牛希济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鹿虔扆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冯延巳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云)

谒金门(风乍起)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李璟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煜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捣练子令(深院静)

清平乐(别来春半)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乌夜啼(无方独上西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林逋

长相思(吴山青)

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定风波(自春来)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倾杯(鹜落霜洲)

张先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祁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欧阳修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南歌子(凤髻金泥带)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魏夫人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生查子(金鞭美少年)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幕)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王观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

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洞仙歌(冰肌玉骨

永遇乐(明月如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李之仪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黄庭坚

清平乐(春归何处)

秦观

八六子(倚危亭)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

更多参见:《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晏词》《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词》

《长恨此身非我有:豪放词》 《玉楼明月长相忆:婉约词》

《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梦里不知身是客:南唐词》

《忆昔花间初识面:花间词》《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词》

《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