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三百首是近体诗吗是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2.古诗词的平仄是怎样的平仄对仗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7-1-10 12:47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 3.(出300分来讨论)为什么写诗一定要按平仄格韵我也支持心圆MM的回答,我如果回答也是这么多,也是这个样子. 我唯一要补充的一点是,楼主,不知你不借助尺子,用笔画过直线没有,你如果画过,那你应当知道,画的时候,如果我们把眼睛盯在笔尖上,那最后画出来的会很弯,但如果你的眼光是放在接下来经过的路线上,那你就会画得比较直. 同理,如果你现在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按照诗的规则来学,那你将来随便写一下都会是比较好的诗,如果现在就觉得随便,无所谓平仄,那以后越写会越没规矩,读起来也不好听,看上去也不整齐,缺乏美感. 这就是初学者更要注重格律韵律的原因. 4.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 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 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 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 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 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 5.今人写古诗必须符合平仄要求吗古诗写作 关注本栏目的朋友提出问题:现在的古诗还有平仄之分吗?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吗?这涉及到古诗写作的问题,诗歌写作在今人看来是件难事,其实是被律诗给吓住了,很多人一提诗歌就想到平仄、粘对等问题,简直望而生畏.难道诗歌写得不符合平仄、粘对的原则就不是古典诗歌吗?这还得从诗歌的分类说起. 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写过一本家喻户晓的诗集《唐诗三百首》,翻过这个集子的朋友不陌生,里面的分类就是依据诗歌种类,按照大类来讲有古诗、乐府、律诗、绝句.古诗和乐府笼统地讲都是古诗,区别在于古诗是文人诗,乐府不一定是文人诗,其中这个“古”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南朝以沈约、谢眺为代表的讲求四声格律的“永明体”以前的诗歌,也就是先秦汉魏两晋的诗歌就是古诗,这种诗的特点是不讲求音调的抑扬顿挫.而类似于沈约、谢眺他们这种讲求音调变化的诗就是“新体诗”.因此可以说南朝以前没有人会写律诗,即便写出来了,也是瞎猫碰死耗子.谢眺他们之所以重视音调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关,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由于对比中梵语言发音,学者们发现中国语言文字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而四个声调合理排序可以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质,于是他们试着排列出各种优美的格式,同时也强调了八种不美的格式,这八种格式被称之为“八病”.由于这种新体诗有四声的律法要求,因此这可以被视为律诗的开端,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声律”.但是这种律诗写起来太麻烦,要求太繁琐,连新体诗发起人沈约也曾无奈地讲“老夫亦不尽识此”,连他都弄蒙了,何况别人了.此后人们又进一步研究便于律诗写作的方法.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以杜甫爷爷杜审言为代表的诗人们把平上去入分为两类,将平、上归为平类;将去、入归为仄类,同时还要符合几个刚性要求:1、粘对;2、押韵;3、对仗.如拿律绝举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所谓“粘对”就是第一句头两个字和第二句头两个字要求对(平则相反),第二句头两个字和第三句头两个字粘(平仄相同),以后各句以此类推.在押韵方面要求押平声韵且韵脚在偶数句,其中第一句韵脚可以自由运用,如前面这首诗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平”那说明自从第一句就开始押韵了,其中二、四句这样的偶数句必须押韵且为平声,而三句最后一个字不可以押韵,只能仄声.至于对仗就是“天对地”、“大对小”之类的,不多说了.当然这些是大原则,具体运用起来还有很多问题,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讳犯孤平;平仄不合要求救等等,这就是律诗.所谓“绝句”准确地讲应该叫“律绝”,“绝”是“断”的意思,律绝就是把八句一首的律诗断为两半成为四句一首的就是绝句. 可见,古代诗歌有要求必须押韵的新体诗,也有不需要押韵的古体诗,因此在今天,你若是懂得格律要求可以写律诗,这种诗歌的优势是格式规整,音调和美;你若是不懂格律只要押韵就行.当然古体诗也未必就不如律诗,古体诗的优势是形式自由不受约束,如李白就是古体诗的一个楷模,像“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敢说这样的古体诗不好? 结论:今天写作古典诗歌可以只注重押韵,平仄其次,但你要知道你写的是古体诗。 6.急求一首古诗,要求押韵古诗韵最好有平仄没有也可以,范围不限,在下面,随便挑一首吧。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绝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须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 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的犯三忌是在五言的最后三个字和七言的前三个字 这才犯忌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是基本格律,没有错误。 8.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四声和平仄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五言律诗的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