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这首诗通篇来看,是一篇以"鸿雁哀飞为比"言说流民的辛劳苦楚,并诉说无人理解他们命运的悲歌。从诗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与情感看,可以看出它是那个时代辛劳的流民们的心声之作。 这几句是全诗的第三章,后四句对那些无法理解流民痛苦反而说流民的哀号是矫情和牢骚的人进行了鞭挞,直指他们为愚笨之人。这种怨愤与不平充分反映出了流民对生存境遇遭受不公对待的控告之声,这一声声呐喊对上层社会是一种强烈的反抗。 2.诗经 小雅 鸿雁之什 鹤鸣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3.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沔水》的翻译、及第三段的第一句是什么【题解】诗人忧乱畏谗,劝戒朋友。 【原文】沔彼流水1,朝宗于海2。鴥彼飞隼3,载飞载止4。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5。莫肯念乱6,谁无父母?沔彼流水,其流汤汤7。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8,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9。鴥彼飞隼,率彼中陵10。 民之讹言11,宁莫之惩12?我友敬矣13,谗言其兴。【译文】漫漫水溢两岸流,倾注大海去不休。 天上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 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漫漫流水两岸溢,水势浩荡奔腾急。天上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 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天上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 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注释】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后来借指百川归海。3.鴥(yù):鸟疾飞貌。 隼(sǔn):一类猛禽,我国常见的有游隼等。4.载:句首语助词。 5.邦人:国人。6.念:"尼"之假借,止。 7.汤(shānɡ)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8.不迹:不循法度。 9.弭(mǐ):止,消除。10.率:沿。 中陵:陵中。陵,丘陵。 11.讹言:谣言。12.惩:止。 13.敬:同"警",警戒。 【赏析】 《沔水》一诗,《毛诗序》以为是“规宣王”之作,语甚概括,但未言所规者为何事。 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忧乱之诗”。就诗的内容来看,朱说近是。 不过就诗论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故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似作于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以后,王朝衰弱,诸侯不再拥护。 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之,因作此诗。”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 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 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 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 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 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评论说:“寺院钟鼓声,悠远深长,庄严肃穆,但同时又是周而复始,单调划一,在情调上同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不知何以会有此比喻。 此诗三章,初因乱不止而忧父母,继以国事不安而忧不止,终以忧谗畏讥而告诸友,笔端跳跃不停,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因祸乱而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还是《乐记》所谓‘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来得恰当。” (《诗经注析》)这是很有见地的。(贾海生)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cn/。 4.《诗经·小雅》《鸿雁》 赏析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赏析】 这首是乱世流浪者的哀歌。西周后期政治黑暗,即使是号称中兴的周宣王时期,也是危机四伏。当时频繁的对外战争,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造成庶民、奴隶大量逃亡,迫使他不得不“料民于太原”,即以检查户口的方式,对人民严加控制。(参见《史记·周本纪》)其后周幽王统治时期,更是外患内**迫,社会经济凋弊,以致造成“瘨(diān,'害'的意思)我饥馑,民卒(尽)流亡”(《大雅·召旻》)。这首诗就是西周后期人民过着这种“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 诗人以鸿雁比喻流浪者,说明自己作这首歌,等于鸿雁的哀鸣。全诗三章,首章自叹无处安生,并由此念及更苦的孤寡鳏独;次章幻想重建家室,使流浪者能安定地生活;三章说他作这首歌,是要使贤明的统治者知道这是他唱出自己心中的苦情;而昏庸的统治者却要说他桀骜不驯。 5.诗经·雅·小雅·鹿鸣之什哪个朝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6.诗经《小雅·鸿雁之什·沔水》的翻译、及第三段的第一句是什么【题解】诗人忧乱畏谗,劝戒朋友。 【原文】 沔彼流水1, 朝宗于海2。 鴥彼飞隼3, 载飞载止4。 嗟我兄弟, 邦人诸友5。 莫肯念乱6, 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 其流汤汤7。 鴥彼飞隼, 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8, 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 不可弭忘9。 鴥彼飞隼, 率彼中陵10。 民之讹言11, 宁莫之惩12? 我友敬矣13, 谗言其兴。 【译文】 漫漫水溢两岸流, 倾注大海去不休。 天上游隼迅捷飞, 时而飞翔时停留。 可叹可悲我兄弟, 还有乡亲与朋友。 没人想到止丧乱, 谁无父母任怀忧? 漫漫流水两岸溢, 水势浩荡奔腾急。 天上游隼迅捷飞, 高高翱翔可任意。 想到有人不循法, 坐立不安独悲凄。 心中愁苦无处诉, 久久难忘积胸臆。 天上游隼迅捷飞, 沿着山陵飞来回。 流言蜚语四处传, 无人制止和反对。 告诫朋友应警惕, 种种谣言正如沸。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 隼(sǔn):一类猛禽,我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4.载:句首语助词。 5.邦人:国人。 6.念:"尼"之假借,止。 7.汤(shānɡ)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8.不迹:不循法度。 9.弭(mǐ):止,消除。 10.率:沿。 中陵:陵中。陵,丘陵。 11.讹言:谣言。 12.惩:止。 13.敬:同"警",警戒。 【赏析】 《沔水》一诗,《毛诗序》以为是“规宣王”之作,语甚概括,但未言所规者为何事。 朱熹《诗集传》以为“此忧乱之诗”。就诗的内容来看,朱说近是。 不过就诗论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故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似作于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以后,王朝衰弱,诸侯不再拥护。 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之,因作此诗。”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 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 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 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 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 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评论说:“寺院钟鼓声,悠远深长,庄严肃穆,但同时又是周而复始,单调划一,在情调上同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不知何以会有此比喻。 此诗三章,初因乱不止而忧父母,继以国事不安而忧不止,终以忧谗畏讥而告诸友,笔端跳跃不停,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因祸乱而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还是《乐记》所谓‘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来得恰当。” (《诗经注析》)这是很有见地的。(贾海生) 本文来源于孔子学院 .cn/。 7.《诗经•小雅》里〈鱼藻之什〉与〈都人士之什〉的是什么关系抄书: 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所谓诗三百,乃就其成数而言。但就诗经的篇目看,却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注]六篇被认为是用笙管吹奏伴唱的笙诗。毛传认为,笙诗原是有词的,后来失传了。朱熹诗集传认为,笙诗原为乐曲名,在演唱时以笙插入伴奏,原是有声而无词。这两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因现存诗经实为三百零五篇,故相信朱说的较多。唯时代相隔久远,而又史无确据,争论下去,似无多大意义。 诗经三百零五篇,分别编排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十五,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 国风诗篇,按国别加以编排。雅颂诗篇的编排,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如小雅从鱼藻到何草不黄有十四篇诗,瓠叶以后四篇就编排在鱼藻篇什之内。……这种以十篇为组的编排方式,也许有其翻检阅读的便利,从篇什与篇什之间,篇与篇之间看,也容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但作为组诗,似乎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以上节录自 诗经导读/陈子展、杜月村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 4、5页 [注] 原文如此。另,在《小雅》另一版本中有:“鹿鸣之什,南陔之什,彤弓之什 ,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 ,桑扈之什 ,都人士之什” 。这八部分编排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在南陔之什,有名无词。 由此看出,“某某之什” 编排的不确定性。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在这里只是数词变成名词。 “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相似的有古代军队中的什长,即十夫之长。 猜想现存的诗经是先秦形成,在汉代或更晚编辑的,故版本较多,“某某之什”所含篇章有变化。但同一篇章的内容变化似很小。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应是同一篇章。 两种版本的《都人士》有差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