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有气势胜过此句的情诗么兄弟 得了吧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是清初吴伟业的诗 谁告诉你是白居易做的? 可笑 ~ 哦对了 不但诗人说错 句子都写错 是六军 大哥 但是唐诗里雄伟的句子多了 李白: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你要说专门形容爱情 那就更值得质疑 因为似乎情诗不讲究气势 你真要比 那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如何? 仙人地位比皇帝高 虽然仙人的爵位都是皇帝封的 楼主这么找很搞笑的知道不? 写缠绵的爱情要那么壮的声势干吗? 有好事高兴了也要大叫大嚷了? 中国古代的上层阶级没有那样的习惯 如果你要 那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算不算有点气势? 但还是请楼主注意了 你对什么题材的诗都要求气势 有时候仿佛钱钟书说的玫瑰花非要有大白菜的斤两 很可笑的 又况且 SHAKESPEAR只是写出来 我们李隆基同志可是身体力行的做了 虽然马嵬坡被迫赐死 但是天宝年间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作风有目共睹 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君王 2.哪些比较经典的有气势的古诗古句我觉得是《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讙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我最喜欢这首诗了 高中已经过去好久了 但现在还能背诵下来 3.最惊绝最有气势的古诗及其解析短歌行 魏 曹操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短歌行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十六句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 “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了。“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 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4.来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jié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dàn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sǒng zhì ③竦 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 5.有气势的诗词1、《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3、《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4、《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5、《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