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 (2分)“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1分)“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1分)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1分)小题2:幽禽(写杜鹃也可)。(2分)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2分)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结构技巧的作用。 答题时应先从整体考虑,也就是为全词定下了怎样的基调,然后结合句子再分析具体作用。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重点意象的欣赏。 鉴赏时要抓住后诗句“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来体会,尤其是“悲”字,然后再考虑诗人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内容特点,尤其是要重点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特点,“明月满沧洲,长江一意流”,即可身临其境:国破家亡,满目疮痍,爱国词人孤独一人,心情苦闷,愁绪涌上心头,写下该词.关键的第一步,奠定了整词的感情基调:清冷、悲愁.同时为下片的内容做铺垫.(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分析诗歌表达的主要意境,尤其是需要学生重点剖析诗歌的语言色彩,“愁”在诗歌中有诸多体现,一方面体现出国都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现实郁闷的特点,表达“愁”容态度.“三十万、八千秋”国都沦陷,“兴废事”隐含浓重的国家兴废之忧;题干“白骨堆愁”写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白骨露野的悲愁;“除却月宫花树下,尘坱莽,欲何游”表现词人自己现实遭遇苦闷,无处可去的郁闷.答案:(1)意境阔大,烘托愁情的浓重;与“横笛危楼”一起营造清冷氛围,奠定抒情基调;引出“天地不管兴废事”的感叹;与下片“除却月宫花树下”相呼应.(2)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野的悲愁;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3分.每点1分)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百姓死难之多,形象表达“愁”之深重.。 3.【(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11 .( 5 分)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 答“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亦可 ) ②欲扬先抑,衬托出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阕,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 前两点答出任意一点给 3 分,第三点 2 分,共 5 分 ) 12 .( 6 分) 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1 分) ②对于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作者十分爱恋,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振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世无知音的感喟。 ( 答出“爱恋”, 1 分;“积极用世”, 2 分;“怀才不遇”, 2 分 )。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题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答案】2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2分)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2分)【解析】21.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试题分析:在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常用的手段,答题时,可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如“江潮容易得, 只是人南北”,作者借江潮抒别情,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答案】【小题1】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 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手法2分,分析3分)【小题2】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生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 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 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啼”“檐花落”给人以动感画面,更衬托了夜的幽静;“乍凉”写出了秋夜的凉意;“绕”以炉烟衬托词人的孤寂。 词人通过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 词人以“归鸿”来比喻书信,一个“薄”字把没有书信的怨恨与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注释可知,这也暗含了词人对被排挤的罢职后对人生的感慨;从题目,注释透露的信息,也可得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寂寞之情。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