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汉学家唐诗

1.古诗怎么翻译成英文

坦白说,你这个可是翻译界的“课题”级别的。

就我们古诗翻译课上学到的东西来看,中国的译者偏向于“音译”,即偏重保留古诗的押韵的美感。同时,翻译比较严格的保留了诗歌本来的字面意思,即便遇到英语中没有的内容,也偏好通过注释等来补充。

而国外的汉学家翻译的古诗则基本是“意译”,不太注重古诗本身的字面意思,也不偏重音韵的优美。很多时候外国的汉学家翻译过去的已经不成为“诗”,而更像是散文。

推荐你可以看下英美现代诗歌早期的代表人物Ezra Pound,此人翻译了无数中国古诗,并且在20世纪初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中文古诗热。他的翻译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希望你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灵感。

2.著名汉学家有哪些

林语堂钱德明前苏联著名汉学家H·T·费德林冯秉正,宋君荣美国汉学家詹姆土·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德国汉学家顾路柏(顾威廉,Wilhelm Grube)日本汉学家羽田亨博土法国汉学家伯希日本汉学家 木村英雄 日本汉学家 仓石武四郎日本汉学家清水安三日本汉学家石井勋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日本汉学家近藤西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先生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德国汉学家何可思(Eduard Erkes)德国汉学家卫德明德国 汉学家弗·库恩根德国汉学家威尔翰(Richard Wilhelm)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英语翻译怎么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翻译成英文:" haina bacchus, capacity is big"。

“海纳百川”:Hannah bacchus。

“有容乃大”:capacity is big。

古诗翻译成英语的简介

就我们古诗翻译课上学到的东西来看,中国的译者偏向于“音译”,即偏重保留古诗的押韵的美感。同时,翻译比较严格的保留了诗歌本来的字面意思,即便遇到英语中没有的内容,也偏好通过注释等来补充。

而国外的汉学家翻译的古诗则基本是“意译”,不太注重古诗本身的字面意思,也不偏重音韵的优美。很多时候外国的汉学家翻译过去的已经不成为“诗”,而更像是散文。

推荐你可以看下英美现代诗歌早期的代表人物Ezra Pound,此人翻译了无数中国古诗,并且在20世纪初在欧美掀起了一股中文古诗热。他的翻译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希望你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灵感。

4.于丹是不是讲古诗词的好老师

于丹是不是讲古诗词的好老师——于丹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但是,这还是古人的心思吗 “感动工程师”于丹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2006年,当于丹讲《论语》走红之际,我即封她为“文化奶妈”。

奶妈者,顾名思义就是用自己的奶水哺乳婴儿,这个称呼对听众颇有一点不恭,但我又一时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来,几年下来,于丹涉及的领域以360度展开,从孔子庄子道教昆曲一直感悟到生活,哺育出更多依赖其乳汁的“文化婴儿”。 于丹在春节里讲诗词,自称“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

把诗词归为“意象”,听起来很有感觉,可惜的是,她又一次露出知识贫乏的性格本色。已故古典文学学者顾随,早就提出诗歌的“知、觉、情”三性,其高足叶嘉莹特别强调“感发”的力量,当代诗人流沙河提出诗歌的“情、智、象”“三柱论”。

殊途同归,他们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问题,优秀诗歌作品都是情感、想象力以及认知诸因素的合成品。故此,“意象”只是诗歌的一种构成元素,并不能用来指代整个诗歌。

煽情容易,如实表达自己的感觉难。如果没有感觉,还要做出很有感觉的架势,那就只能酸水直下三千尺了。

于丹的讲座还是“论语心得”那一路,惯于任性而为,将庞杂的心得流塞给痴迷的观众。有一节讲“夕阳斜阳”,一个本可以勾起人们无穷遐想的主题,她却径直奔向“心灵鸡汤”:“一天的日子也有它的边界,走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一天时光走到边界之上,马上要坠入茫茫黑夜,但是这一瞬间我们还抓得住。

这一刻,人心百转千回。其实,归来是一种永恒的心愿,我们一次一次地出发,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归来。”

突如其来的议论,让人措手不及:这还是古人的心思吗? 絮絮叨叨,颇似一个情窦初开的文青,急不可耐地要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智慧浓度。如此一来,古人的好句子都被迫用来注释这份最没味道的解读了。

在停顿的地方,她滔滔不绝,有饶舌,还有故作深沉的感悟。于丹式的感悟,可谓荒诞时代的完美结晶。

跟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一样,就要逼出你的眼泪来——那是渔民们急于要打捞的珍珠。于丹充当了这个需要感动时代的催泪观音,一整套繁复夸张的宣化教育,为的是让神情僵硬的中国人被“滚烫”的真情所触动,泪腺绽开,当他们“自发地”洒下一掬半掬热泪之后,便达成了“和谐”的目的。

庞大的催情永动机,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始工作,揪出你我心头的冷漠,让大家成为一个能迅疾感知“感动”的人。《蝗虫歌》里有这么一句:“设下这圈套,每天讲中国多好,对着我**。”

这或许是港人面对“感动工程”的真实反应。 感动,本为自发情感活动,属于人类最珍贵的感情。

自然而然流露的感情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商业化时代的弊端之一,就是偶像制造和感情伪造,滥情无处不在,谁能制造出具有摧毁力的感情炮弹,谁就能抓住粉丝的心,轻易地左右他们的呼吸和血液。以感恩崇拜立国的官方,一直投放巨大人力财力在感动工程的建设上,从《新闻联播》里真假莫辨的好人好事、煽情的主旋律电影、先进事迹宣讲团,到无处不在的提振精神的标语,人们置身于一个被感动的环境里,逼迫感官做出反应:你有义务配合发情。

“女王!”我险些说出这个赞美之词。于丹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佼佼者,她有能力营造一个迷幻般的气场,令听众走出固执的小我,融入特别易感的群体之中,从中体会集体的温暖。

所以,我理解好多人对她的热爱,那是发自肺腑的感激和认同,因为她带给他们梦幻般的时刻——可以忘却自身和人间的苦难,沉醉于一种絮絮叨叨的话语所产生的催眠效果里。她当然可以为自己所具有的能量而自豪,扬名立万,敛财逍遥。

她内心相当平静,如同心灵安顿好了的诗人看见夕阳。 我猜想,感动工程师资格的取得,并非像坊间传闻的那样神秘,在现有体制内,能上台面的也就那么一些人:政治正确或假装正确,有点儿学识,有点儿口才,有点儿相貌。

如果仔细端详那些脱颖而出的能说会道者,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基于人脉关系的现存筛选机制,总能把那些他们需要的人从人海里拽出来。 当你没有带上一颗易于被感动的心,去与他们相逢,那就什么也不会发生了。

否定一个众人喜欢的偶像是要冒风险的,粉丝们取消关注之类的惩罚都还是次要的,挫折感来自于,你即使能激起一丝涟漪,但终归无损于别人的光辉。他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免疫力,而且会把批评看作出于嫉妒的攻击。

批评已经不会让偶像们害怕,他们是这个时代保护的宠物,他们也深知这一点。几乎无人怀疑,唐诗和宋词是镶在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

它是先人精神与情感的结晶,二者连用所构成的词组,成为我们所仰慕的中华文明的完美指代。可以说,每个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它的血液,那些美妙的汉字所开拓出的人生心境汇聚一起,浇灌代代中国人的心田。

这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和情感基因,使我们彼此相认,相容,相爱。 吟诵唐诗宋词,就是沐浴绵远文化之河,无形中完成中国化的过程。

领略古人的感情、感觉和思绪,那些美妙的意象在我们心里营造出一个澄澈明媚的世界,正是这。

5.《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诗词和意思

《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 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这个节目能够走红,产生热点话题效应,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还跟着节目答题。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不过,节目热闹一时,毕竟已经结束了。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从诗词入门,再渐入佳境,由浅入深,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 正如有人所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

有言在先,我坚决反对两类人。一类人就是看了“诗词大会”,赶紧跑回家背诗词,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另一类人则是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小孩去背诗词。

(这类家长该打三十大板!) 背点诗词,好不好?当然好。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了炫耀,人不应是复读机。

读诗词更多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像节目中参赛的快递员老曹,诗词让他的枯燥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周围人。

我想,即使他没有在比赛中胜出,也是真实动人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读诗词的意义所在。

下面开始荐书啦~~ 入门级别 说到诗词入门级别的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各种版本的问题。

艺绽君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虽然该书还有2005年的新版本,但艺绽君觉得1957年的这版封面真是好美▲) 而《宋词三百首》,名头不小,其实由于选词眼光不到位,还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

《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这两部本书入选的唐诗、宋词,数量比较多,赏析比较详细,发行量也很大,各大书店基本上都有售。

此外,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也是很有名的,汇集了堪称精华的五百首唐诗▼ 唐宋以外的诗词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编选、校注,品质值得信赖。 再上层楼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可能会对唐诗宋词有了初步了解,不过对唐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历史背景比较难了解,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文化交流状况了。

比如,为何现代人也和李白、王维、杜甫一样有不少的烦心事,却为啥写不出和他们一样好的诗词来呢?这就可以看一下作家袁凌的书《在唐诗中穿行》(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读,文笔比较轻松。在袁凌看来,唐代诗人与当下面对的困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选择用现代的视角重构唐代诗人的世界: “他们有欢乐有悲哀,有风雅也有困顿,而这种东西被我们忽略。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是每个诗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态度,它不像王小波的传奇笔法,也不是张大春追慕诗人轶事。你可以从唐诗中感受现代意识,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唐代诗人的感受。”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满足,可以读一下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著作《既见君子》▼ 该书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唐朝诗人,均娓娓道来。文体很特别,混合了三种体裁:诗论、诗歌史及诗人传记、书写作者个人阅读经验的读诗记。

这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不是体裁、诗歌或绝妙好辞,而是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这些古代诗人的姓名。 《既见君子》构建古人生命与今人生活的关系,让那些古代的诗歌和诗人,能够震荡我们今日的生命,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生命选择。

张定浩融汇古今,潇洒随性,文笔优美,读毕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专业级别看了前面推荐的几本书,您还觉得不过瘾,恭喜您,您已经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级别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必须看。

这本书是经典著作,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不错。读了这本书,对诗词境界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除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诗词讲记》也不可错过。《顾随诗词讲记》于2006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顾随的学生、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 顾随生前籍籍无名,但其学贯中西,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给听课者极深的审美感受与启迪。叶嘉莹曾经多次聆听顾随讲授的课程,每次都受益匪浅。

她曾说: 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现在各类诗词鉴赏的书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但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无疑站在了一个高处。

顾随多有独到见解,比如认为曹操若事业上失败了,那么他的诗一定会更成功。 更。

6.我要这30首唐诗的正文

不能改答案?我查的好辛苦的啊,想攒100分不容易啊。

楼主,30首全在了,请查收。 1.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独不见(沈诠(此字应为单人旁,字库没有)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 4.度大庾岭(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1],停轺一望家[2]。

魂随南翥鸟[3],泪尽北枝花[4]。 山雨初含霁[5],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问长沙[6]。 5.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6.感遇(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

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

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

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 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10.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1.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3.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5.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1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7.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8.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9.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大意: 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

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20.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21.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22.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2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24.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25.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2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7.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8.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29.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

7.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是胡扯

关于大师的祛魅与新说

近年来,关于陈寅恪的轶闻,渐渐已由传说演变为了神话。从多少有些根据精通十几门语言,到完全胡扯的能背诵十万首唐诗,与所有新近册封的国学大师一样,陈寅恪的声名、生平和学术,无一不被现代传播的种种手段所消费和重新书写。而陈怀宇则以学者的亲身经历和认知,在学术训练和西学背景的向度上,对近二十年来陈寅恪身上的种种神化进行祛魅。

最为典型的祛魅,就是对精通十几门语言这一传闻的考察。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有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而陈寅恪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多聚焦于读这一个层面,通过阅读各种文字的文献来立论举证,而于其余的听、说、写方面,则没有明确证据。虽然陈所学习过的许多文字都是不必学会听、说、写的死语言,但就传说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而言,除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外,陈对别的语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证。而且当时许多西方人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古典语言(主要是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到大学入学时也难自称精通,遑论在美只有短短数年学习经历的陈寅恪了。论述至此,陈著并未止步不前,相反进一步借寅恪亲友的论述,点出陈的语言能力止在中国学界的独步地位,也反向衬托出当时国际学者对西域语言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极富创见的是,作者并未满足于仅仅对一些江湖八卦进行祛魅,而是最后点出陈寅恪早年关于西域和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只是利用多种域外语言进行旁证、比对,其问题的核心,仍然有着面向中国本土、汉文化圈的学术关怀。陈对历史语言学和死文字的运用,并非专注于通晓语言本身,更非是将学习外族文字作为奇巧淫技式的学问展示,他更多的还是借用语言为辅助工具,其学问的核心关照,还是海内文明、中土史地。从某种意义上,陈与殊族之文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预示了陈四十岁之后的治学转型。

正是借此,陈著阐发了陈寅恪的佛学和史学研究背后存在的某种民族主义心态。不同于欧洲东方主义语境下,东方学研究的那种他者心态,也不同于从佛法、教义等学理内部对宗教进行阐释分析的弘法学者,陈寅恪更为注重在中外关系中的文化本位、中国的民族性、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等等。这些学术兴趣转向,一方面反映了陈寅恪后来学术转型背后,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关切;另一方面,也很难说没有与观点犀利的日本汉学家,如白鸟库吉等,一争高下的文化焦虑、民族动机。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陈寅恪的学术取向,从早年以中亚、西域文献为佐证,来看待中外交流等课题,最终转向在中国内部来研究中国。也正是因此,陈寅恪经过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却因其民族心态,并未沾染过多东方主义的偏见,相反取西学方法先进之所长,补民族主义的某些偏狭之所短,炼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治学本领。 民国时代的西学东渐

其中陈寅恪对赫尔德了解之同情的巧妙借用,几乎贯穿在前者一生的主要研究之中。陈对历史芜杂斑驳一面的追寻,对将历史条分缕析、规划分明的学者式总结的质疑,对历史人物心态和当时情景的倾力还原和神游冥思,还有对自身民族地位认同的某种矛盾和焦虑,无一不暗含了先哲的智慧和身影。而对于朱光潜、周作人等其他民国学人来说,赫尔德在美学、民俗学,乃至于学科建设上,对中国都产生了不为人知却不可小觑的影响。

不同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单纯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学习,也不同于清末民初之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全盘西化之风,赫尔德、白璧德等学者哲人对中国的影响,更多是从思想、关怀、方法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展开了一场精神上的西学东渐,其潜移默化的功用,至今仍在慢慢发酵,泽被后人。

8.关于唐诗和宋词的问题

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