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诗经>>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 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题解] 诗人在淮水边上观赏周乐,思念古圣贤,倍增忧伤。 [注释] 1、将将(锵qiāng)、汤汤(商shāng):《集传》:“将将,声也。汤汤,沸腾之貌。” 2、淑、怀、允:《集传》:“淑,善。怀,思。 允,信也。……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3、喈喈(接jiē):钟声。 4、湝湝(接jiē):水疾流貌。 《说文·水部》:“湝湝,水流湝湝也。”《集传》:“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 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 5、回:邪僻。 6、鼛(高gāo):《毛传》:“鼛,大鼓也。” 7、妯(抽chōu):激动。《郑笺》:“妯之言悼也。” 8、犹:缺点,过失。《郑笺》:“犹当作愈,愈,病也。” 9、钦钦:《集传》:“钦钦,亦声也。” 10、笙磬:姚际恒《诗经通论》:“笙在堂上,磬在堂下,言堂上堂下之乐皆和也。” 11、雅南:《毛传》:“为雅为南也。”《集传》:“雅,二雅也。 南,二南也。” 12、龠(月yuè):排箫。 僭(见jiàn):乱。《正义》:“以为龠舞。 谓吹龠而舞也。” [参考译文] 编钟敲起响叮当,淮水奔腾向东方。 心里忧愁又悲伤。古代贤人和君子,实在念念不能忘。 编钟敲起声缭绕,淮水奔腾浪滔滔。心里忧愁又烦恼。 古代贤人和君子,品行端正道德高。 敲钟击鼓声悠悠,淮水中间有三洲。 心里悲伤又忧愁。古代贤人和君子,道德无瑕品行优。 编钟敲起声钦钦,又弹瑟来又弹琴。笙磬和谐真好听。 既有雅乐和南乐,排箫伴奏依次行。 2.为什么说编钟的发现震惊了世界的科学界美妙的钟鼓合乐使人触景生情,感怀不已,这首载于《诗经.小雅》的《鼓钟》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古代器乐的合奏图,诗中提到了诸多的乐器,有钟、鼓、琴、瑟、龠、笙等。周代乐器种类繁多,见诸文献记载的西周乐器已有近七十种,把这些乐器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就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至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的种类更多,制作也更加精美,器乐的演奏形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有独奏,更有规模较大的器乐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曾侯乙墓乐器的出土更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明。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批乐器。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西北二公里处,墓主为曾国的一个叫乙的君王,墓葬入土时间约在公元前433年,其时正是战国初期。整个墓随葬物品丰富,共有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用器、马车器及金器、玉器,共约有10000多件。在墓的中室和东室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包括了编钟、编磬、十弦琴、五弦琴、瑟、笙、笛(或篪)、排箫、建鼓、小鼓等,有些乐器尚属首次出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古发现。 先秦时期,我国就发明多种多样的乐器,随着岁月的流逝,仅能在史藉上见到它的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都被人们遗忘,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箫等,就是这方面的实例,它使失传多年的几种古老乐器重见天日。 这次考古活动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曾侯乙编钟的发现,它的出土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被誉为世界古代文明史奇迹之一。 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期已有陶钟发现,夏、商后随着青铜冶炼术的出现,钟的制作材料也多由陶土改为青铜,出现了许多铜钟。钟分为特钟和编钟,单个的钟称特钟,按一定的音列关系组合在一起是钟,我们称之为编钟。从考古发现看,编钟的件数有多有少,少则三件,多则十余件不等,但曾侯乙编钟共有六十四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最庞大的编钟。 钟架位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钟架呈曲尺形,立柱上下层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园柱承托,钟架上悬挂总重量达3500多公斤的65个编钟。上层为纽钟,中下层为甬钟。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除纽钟和甬钟外,还有一见铜镈,是楚惠王送给墓主的礼物。铜镈的铭文显示该镈制作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钟、磬两种乐器,虽在曾侯乙墓发掘之前,在一些年代早于曾乙侯墓的古墓里己发现了许多,但象曾乙编钟那样有完好的钟架,钟体井然有序地悬挂其上,则是前所未见的。 曾侯乙编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制作之精美、数量之众多、保存之完好均为现代音乐考古之最,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经专家测试演奏表明,曾侯乙编钟音色丰富优美,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律较准。其音响己构成倍低、低、中、高四个色彩区。其音域自大字组的C至小字组的d,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这意味着它可以演奏任何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也意味着春秋时中国不仅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公元前五世纪的乐器,竞具有如此水平和性能,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一大奇迹!充分说明了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曾侯乙编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价值在于它的铭文,整套编钟共有约两千八百字的铭文,标明了各钟发音属于何律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周围各国或地区的对应关系,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 3.编钟简介,关于TA的资料编钟 -形制先秦编钟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 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古时,编钟是统治者专用的乐器,也是反映名分、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钟鸣鼎食”。 先秦的编钟,钟身呈椭圆形,很象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上部称钲,下部叫鼓。 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铸有36个突起的隆包,叫钟乳或枚。 乐钟为什么就该扁?北宋的沈括说:古代的乐钟都是扁形的,像两片合在一起的瓦。 大凡钟圆声音就大,钟扁声音就短。声音长余音就大长,在乐曲节拍急促的地方,余音相互干扰,不成音律。 后代人往往不知道这个道理,只知道乐钟都应该做成扁钟。快速敲击就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其高低清浊再也分辨不出来了。 在我国西南地区,近年来曾多次出土了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编钟。 羊角钮编钟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士的战国羊角钮编钟和广西西林出土的汉代羊角钮编钟,外形似铃,断面呈核桃形,顶端作羊角状。 编钟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和牟定福土龙村出土的 编钟编钟,上宽下窄,平口,钟面镂刻皤蛇纹饰。四川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出土的战国编钟,纹饰具有古代巴族文化特征。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上有半环钮的筒形钟等。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有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