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且吉兮.”这句话中的“子”是什么意思子这里指的是周氏天子。 原文: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白话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此诗出自先秦·尹吉甫编撰的《诗经·国风·唐风·无衣》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国风·唐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此诗主旨有较多分歧,有人以为此诗系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之事,有人以为是一首答谢赠衣之诗,还有人以为是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全诗二章,每章三句,两章字句大体相同,是典型的重章叠句,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效果。 关于此诗背景,《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史记》: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嫠王。王以武公为晋君。 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有人赏赐或赠送作者一件衣服,作者作这首诗表示感谢”。 有人根据诗意猜测,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因作此诗。 编者简介: 尹吉甫(前852—前775),春秋时期庸国人,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为尹,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族、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有子伯奇、尹伯封。尹吉甫晚年任周幽王佐命之臣,最终因岁数过高,无疾而终。 2.诗经唐风无衣与虽有嘉肴的第一句比较《唐风无衣》第一句: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白话翻译: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虽有嘉肴》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白话翻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两句话比较:《无衣》第一句用一个设问句开始开篇,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出语气的肯定。 《虽有嘉肴》第一句是用一个倒装句开始开篇,以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由这两句可以看出古人写作表现手法的多变,善于使用种种手法,使作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简介: 1、《无衣》出自:《诗经·唐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晋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三句。旧说以为系赞美晋武公请求命服的事,但诗意不显,未可据信。《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虽有嘉肴》:《礼记·学记》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