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谈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 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 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 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 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 “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 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 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 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 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2.书院古诗第一句话的意思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陂 : 指池塘。 衔 : 口里含着。 漪 : 水波纹。 师:这首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雷震写的。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写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生:这首诗是写农村晚上的景色。 生;这首诗是写乡村傍晚时候的景色。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 到底怎样理解更恰当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诗就知道了。这首诗有三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记住它。 (自由读生字,提名读)师:字音生字的都读准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自己能否读正确。(自由读,提名读)师:读了这首诗,你认为怎样理解“村”和“晚”?生:“村晚”指山村的傍晚。 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生:诗中第二句是“山衔落日浸寒漪”。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这首诗写山村傍晚时候的景色。 师:你很会读书。刚才这位同学理解题目的意思联系课文理解,这种理解方法叫做联系上下文理解。 (板书:联系上下文)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哪儿看不懂就在不懂的下面打上问号。生:“陂”什么意思?生:什么叫“漪”?生:“衔”什么意思?生:我不懂“浸寒漪”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中,有一个“陂”字。(出示课件)这就是“陂”,指的是池塘。 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草长在什么地方不?生:草长在池塘里。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陂”指池塘,它和前面的“池塘”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前面的“池塘”又是指的什么呢?生:“陂”与前面的“池塘”意思不一样,从图上看,草是长在池塘边上的。师:你是通过看图理解的。 “池塘”指的什么呢?(出示课件:塘 1、堤岸;2、水池;3、浴池;)字典里“塘”有三种解释,请大家把第一句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塘”应该选择哪种解释?生:“塘”是堤岸的意思,“池塘”就是池塘的堤岸。师: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茂密的小草长满了池塘的堤岸,池塘里的水满满的。 师:刚才我们通过查字典和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了“池塘”和“陂”的意思,(板书:查字典 图文结合)这是理解古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诗中一些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采用查一查工具书,可以图文结合,也可以同桌交流,真不会的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 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运用适合自己的一些方法,看一看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学习)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衔”是含住的意思。 “漪”指水波纹。生;从课件上,我明白了“山衔落日”太阳慢慢落山了,落在两山之间,像被两山含住一样。 生:“浸寒漪”指山衔落日的倒影浸入有凉意的水波纹里。师:学得真好。 生:“信口”是什么意思?师:“信口”是随口的意思,“信口吹”就是随便地吹。还有不明白的吗?生:没有了。 师:“拦路虎”都解决了,哪位同学能指着图,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生:密密麻麻的野草长满了堤岸,水涨满了池塘,太阳慢慢的落山了,落在两山之间像被山含住,。 它们的倒影浸在有凉意的水波纹里。放牧归来的儿童,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胡乱地吹着,一点也不成腔调。 师:涨满秋水的池塘,池塘堤岸茂密的小草,两山之间的夕阳,手拿短笛、横坐牛背的牧童,构成了一幅牧童晚归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美不美?生:(齐声说)美。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体会到的,通过你们的读把它表达出来。(自由读,提名读,齐读)师:雷震这首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因而叫人喜爱。 古人写诗讲究用字,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生:“衔”字用得好,把太阳落山的样子形象的写了出来。生:“衔”还写出了太阳落山时的一种动态美,两山像一张嘴一样,把太阳叼住了。 师:你体会得真好。生:“横”字用得好。 从“横”字可以看出牧童很顽皮。师:“横”可以换成什么字?生:“横”可以换成“坐”。 生:“横”可以换成“骑”。生:“横”可以换成“跨”。 师:为什么这里用“横”呢?生:从“横”字看出了牧童活泼可爱。生:用“横”字让人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活泼。 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生:“信口”这个字用得好,我从这个字里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师:从这个字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还可以看出牧童不守规矩,非常淘气。 生:两个“满”字用得好,写出了草多,水多。师:同学们真会体会。 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秋水满塘的美景。一个“衔”字把夕阳落山一刹那的景象形象的表现出来。 “横”和“信口”两个词语使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全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诗中最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这么美的诗愿意不愿意记下来?生:愿意。 (自由练习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