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故诗词的意境实含意与境两个因素。 因而品味诗词意境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意境=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寻景、探情的过程。 由外化可观之景捕捉内在虚化之情。各种风格的诗句意境便不同。 一类境意(情)山水诗自然、平淡闲适、愉悦婉约词清空、绮丽哀愁、惆怅、伤痛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之境,闲适之情)“宝帘闲挂小银钩”(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类境意(情)边塞诗雄伟、粗犷豪迈、高亢豪放词雄健、阔大悲凉、旷达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粗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放之情,乐观之情)二、分析:寻景———构境———析情例:分析苏轼《南乡子·送陈述古》中画线句的意境。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旧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析:抓住“荧荧”残灯和“泪不晴”,描绘了秋雨乍停之夜,诗人在朋友别离后残灯明灭中眼泪涟涟的情景,表达了挚友情深而别后的孤寂伤感情怀。 2.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物象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首先需要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然后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明月,柳梢这两个意象,在诗中都是相爱的见证,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扩展资料: 诗歌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3.请问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那么如何分析出诗歌的意境呢?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第一,触景生情,情随景生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剩余722字)。 4.如何分析诗歌意象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诗歌走到今天呈下坡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看看现当代诗,数量是不少,而质量和读者量却远远不如过去。人们非但对自己的幼稚做法不为耻,反而对古诗采取冷漠的态度,说长道短,妄加评论。 对于这点,又以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而大部分学生则干脆认为,社会都进步了,还要去.学那些陈旧的“之乎者也”有什么用?况且听不懂。 学古诗有没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仅仅在文化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先进的传统文化,而且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写照。 那么,古诗在他们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至于会出现上述问题,涉及到态度和能力因素。 应该指出并非所有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这个新社会的影响,对古诗写作背景及旧社会知之甚少,换句话说,古文根基不扎实,难教难学是可理解的。 既然是能力问题,我们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关键态度是否正确,如果端正了教与学的态度,并正确掌握教与学的方法,那么,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据此,我们提倡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阐释:意象/意象捕捉法 中国人重意境,西方则强调意象。我们之所以选用:“意象/意象捕捉”概念,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这里为了教学创新,换一个角度,侧重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意象”最早见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 意象派认为,“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词语本身意义莫大于此。 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休姆语)换句话说,庞德在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简言之,“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这里的“象”就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就是“意”。意象有着可变的意义,象代数中的符号a,b,x。 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月亮”这个意象,用在不同地方其意义不同。“月亮”可表示思念家乡,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寂寞等意象。 因此,捕捉意象法就是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我们认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进组成的一幅幅画。在古诗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路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犹如身临其镜。 不妨来看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前一首,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生动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当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征,更主要的还应象中有人。 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的把握意象基础上,及诗人观察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谛!后一首,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 后四句是诗人抒诉这样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相互对应、交织。 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一个人善于或不善于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能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 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年龄特征,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必要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否则失去了依凭,组织成的静态画面.是很难把激动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诗来的,诗歌画面之所以一般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钱塘湖春行》里出现五个虚畅乏扳何殖蛊帮坍爆开词:“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一副副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起,此外,远渐,俯仰,动静结合,有力的推动这些画面加速运动,然而,《登高》基于没有虚词,抬头是“风急天高”。俯仰是“渚青沙白”,全诗主要依靠画面与画面平行、对照、引申、补足等方面来实现对列。”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外。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 (《艺概》刘熙载引论) 二.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言”超脱了。 5.如何解读诗歌意境求答案【内容提要】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关键词】 解读意境 诗歌鉴赏 关键【正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删稿》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他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什么是意境?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 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融,就构成意境。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言志。 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因此,鉴赏诗歌关键是解读好诗歌意境。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解读诗歌意境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三个特征。 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诗歌,在此谈谈我对诗歌意境三性的理解。1、形象性。 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觉器管,使之参与审美活动。 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屈原眷恋楚都的哀苦本是一种抽象情感,但有了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的形象,抽象情感也就具体可感了。 孟郊科场得意的快乐也本是一种主观情绪,但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形象,主观情绪也就表露无遗了。形象就是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春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山景;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水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雨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雪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之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北之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高山远眺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寒江夜泊之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惨别之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雄师征战之景。凡此种种,都说明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形象。 诗歌意境中的形象是生动的,而不是呆板的;是鲜明的,而不是模糊的。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山乡夏夜的特点,从视觉(明月、星天)、触觉(清风)、听觉(蛙声)、嗅觉(稻花香)等各个角度去铺陈景物,连缀形象,从空中写到地上,从山前写到天外,从实景写到虚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鲜明生动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饶有情感的乡村世界。2、抒情性。 构筑意境,形象是基础,抒情是目的。这里说的抒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专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意境之所以能感染读者,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形象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诗人把喜怒哀乐这些主观情绪施加给景物,景物也就涂上了相应的感情色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于景、寓情于境。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写景就是为了言情。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言悯农之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言清高之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言还家之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言归田之乐;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言相思之苦;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言惜别之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言亡国之忧;其闻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言迁谪之恨。所有这些,都说明诗歌中的景是因情而设的,写景是言情的最好手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乘舟东返时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借彩云之绚丽、轻舟之神速和猿声之欢快表现出自己归家时急切而又兴奋的情感。 猿声一般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如猿鸣三声泪沾裳、风急天高猿啸哀等,但此刻诗人心情愉快,连猿声也变得欢快亲切了。同样 ,柳中庸的《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通过对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的客观描写,写出征人的满腔的怨恨。 有时诗歌无一字直接言情,而又无一字不在言情,这正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妙处。意境中的情往往是通过整个境界表现出来的,所以判断一首诗歌的意境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还必须着眼全局。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起笔就是茅檐低小。低小的茅屋,似乎是简陋的,寒伧的。 但从整个图景看,它外有清幽秀美的环境,内有温馨和睦的家庭,这茅屋虽然低小,却比许多高楼大厦显得更有生机,更有情致,正因为有了这茅屋,整个画面才更显得真实自然,朴素清新,从而表现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北宋晏几道在他的《临江仙》中构筑了一个追怀情人的意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如果只注意其中一句,就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情思。只有把前后两句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作者是在用对比映衬手法表达相思之苦:独立于落花细雨之中,看双飞燕,想心中人,无情之燕倒能比翼双飞,有情之人却偏孤身独立,此时此刻,能不悲从中来,柔肠寸断吗?3、概括性。 诗歌的意境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因此进入意境中的景应该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典型。 6.怎样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 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 “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 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 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 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 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这些客观的景物,一旦渗透诗人之主观情感,即为诗歌之意象,可见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的。 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作为高三学生,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7.【中国诗词的意境分析,举例说明“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页)对于“意”,可解为人的思想意识;“镜”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中国诗词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诗词的意和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环境的相互映衬或者突显、虚与实的依存、动与静的结合等等,都要分析.具体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为写景(人文环境),后两句寄情,抒发了游子炽烈的报恩之情.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点明了送别时间,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柳”音同“留”),后两句直叙离别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参《逢入京使》,诗人明说要请入京使代为家人“报平安”(明),但内容(虚)却只能由读者自行想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两句实写(事件及事件发生时间),后两句虚写(明月陪伴王昌龄至夜郎).这就是意境中的虚实结合,有“无声胜有声”之用.3.诗词中动静结合的例子特别多,也很容易发现,就不列举了.意境的分析着重抓住其意与镜即可,分析情境(情景)与情感,这是意境的内容本身;诗词的虚写与实写以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二者读者要体味也不难.因原论作篇幅过长,论述较多,笔者根据自己理解简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补述之处可追问笔者,笔者会尽快给予答复.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8.怎样分析古诗的意境美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9.如何鉴赏古诗分析意境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意境其实就是古诗意义在人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专业的说法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鉴赏诗词的意境。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体。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中,初平的水面,低低的云脚,早来的莺儿,暖和的树木,新到的燕子,春潮涌动的泥土,迷人的乱花,矮嫩的小草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首诗写出了早春所特有的环境气氛,这是诗歌的“境”,同时抒写了诗人热爱迷醉的情怀。这是诗歌的“意”,这首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是作者抑制不住的感情流露。类似的有优美意境的诗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 另附一篇详解你下载了看吧。 10.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 神活动.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读诗应在审美情趣上 下功夫,去感受它的音律美,体会其浓郁的感情,去捕 捉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作品中的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 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 赏意境美可以从意象组合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意义等方面去探寻思路. 关键词:诵读 鉴赏 方法 原则 意境美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创作是注重表现意境. 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即欣赏 意境美.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有时会使我们 陶然于其中,时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无我之境.时而又陷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的有我之境.以至于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 之中.实际上我们是陶醉于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 美中了.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的意境呢? 要想孬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 是作者把一定的生活图景和某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交 融的结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看到的是 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一定的生活图景)和作者凄凉断 肠的情怀(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情由景寓、景中含 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这个意境我们又是如何领悟到的 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但这 些我们常见的景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这些词语 上面已经融人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时我们就称之为意 象了.意象在诗歌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客 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诗人的主 观感情的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叙述语言无法比拟 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范例,如“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e799bee5baa631333337393635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等 就是诗句中的两组意象;而这两组意象又形成反衬,描 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 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对于诗歌,其意境美则百般是通过景象组合而表 现出来的.在诗歌中声律和意象是起组织作用的两个 主要因素:声律通过它的音韵、节拍等体现了诗歌的音 乐美,这一点在律诗中尤为充分,如“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讲求平仄相间二二一二的节 拍,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而获得音乐美:而意境美则是通 过诗歌中的物、景、事等意象,组合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通过该生活场景给人以崇高或优美,悲或喜的审 美体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便是读者的 一种心理感受美.当然,作为诗歌的意境美,并非简单 罗列一些景或物就能创造出来,正如花草树木、山石泉 流、亭台楼阁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 就能成为风景.然而诗歌意象组合创建出意境美虽并 非易事.却又是有规律可探的. 首先.有些意境美用“赋”、“比”、“兴”的手法把各 种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如《诗经》中作品的意境创 造都离不开“赋”、“比”、“兴”的手法.其中“静女其妹,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里所作的 意境翎造就是“赋”的运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 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 厌的奴隶主.《诗经》中如此,近体诗也是如此.李白的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浮云”、“落 日”同“游子”、“故人”的意象组合是“比”的运用.现代 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些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写景以兴托感情,后两句发出 直抒胸臆的咏叹,这节诗就采用了“兴”兼“赋”的手法. “赋”的采用,常使意象层现错出,跌宕多姿,颇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显得淳厚浓烈,读来如品 百年陈酿,回味悠长.“比”的采用,常使意象勾连万物 相融,有和谐之美.“兴”的采用使意象如山间泉水,叮 咚面来,如空中流云,飘然而去,留下秀丽的清山和幽 蓝的天空一样.令人爽心悦目.可见分析赋比兴的手法 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思路. 其次.有些意境美是通过意象的并置、相交、辐射 等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并置就是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含丰富的意境.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别由“榆柳”、“桃李”、“户 庭”、“虚室”等意象并列,共同构成一幅很幽雅、恬适的 田园生活.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其 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 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美,这 种意象并置使意境呈现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又如王之 涣《登鹳雀楼》中的“白13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分别由 “白13”、“山”、“黄河”、“海”等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幅 一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