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

1.选择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

我喜欢炎热的夏天,但我更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秋天一来,秋意就越来越浓了. 你们知道哪里看秋景会更美呢?告诉你,那就是农民伯伯的家乡-----乡下. 秋天来了,在秋风的吹拂下,乡下换上了新衣裳.走进秋天的果园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快看,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新衣裳,红红的真象胖娃娃的脸,它拨开叶子,象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那黄澄澄的鸭梨,一个个挂在树上,象一个个黄色的小灯笼.看,那山上的大红枣都悄悄的穿上红衣服,从高往下看,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深红色,真不愧是“满山红”呀!它赛过秋天的枫叶也赛过了早晚的云霞.快来,快来,来看看那又大又紫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满葡萄架子. 走进秋天那丰收的田野,都种着金黄的玉米,玉米顶端的红缨子犹如玉米帅气的小辫子.看,玉米的小肚子鼓鼓的,可能是它存了一夏天的烦恼.那绿叶遮住了它的脸,可能害怕我们看到他那金黄色的脸!瞧,高粱看到秋天来了都笑红了脸,也有可能是农民伯伯给他灌多了“啤酒”,醉的把脸都染红了. 走进秋天的花园,菊花开的真热闹呀!你看看那碧绿的叶子,衬托着花瓣,红的、黄的、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看那一串红象一堆燃烧的火焰,一些白菊花好似象牙啄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衬托,互相映衬…… 秋天就象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喜欢这美丽的秋天,难道你不喜欢吗?。

2.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你所写出的这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其余还有:

“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3.写一节诗(描写做过的傻事)

我做过的傻事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做傻事的时候.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偶有过错和失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理由而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过错不加改正,以至于成为恶习.所以,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点小毛病,做过几次傻事,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能从毛病和傻事中汲取教训,并加强自我约束,逐步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从而让自己快乐乐地、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的殿堂.卡耐基在他的《成功之路》一书中,以“我所做过的傻事”为题,以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一些方法.在我的私人档案柜里,有一个卷宗夹,上面写着“我所做过的傻事”.我把我所做过的傻事留下书面记录,放在这个卷宗夹里.每次当我拿出那些“我所做过的傻事”的档案,重新读一遍我对自己的批评时,它们都能帮我解决我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怎样控制我自己.我以前常常把遇到的麻烦都怪在别人身上,可是年岁渐长之后,我发现,归根到底,几乎我所有的不幸都应该怪我自己.正如拿破仑说的:“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曾经是美国财务界领袖的H.P霍华,他从乡下的一名商店里的店员,最终成为美国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当人们请他解释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告诉人们说:“我家里的人从来不为我在礼拜天晚上安排我什么节目,因为他们都知道,礼拜天晚上我要花一部分时间来做自我反省,重新回顾和检讨我这一个礼拜来的工作.在吃过晚饭之后,我就一个人坐在房里,打开我那本记事簿,回想礼拜一早上以来所有的会谈、讨论和会议.我问自己:‘哪一次我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哪些事情是我做得对的?怎样才能改进我的做法?我能从哪个经验里学到些什么?’有时候我会发现这种每周一次的检讨,使我自己很不快乐,有时候我为我所犯过的错误感到吃惊.当然,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闻,发生这些错误的机会就渐渐减少了.这种自我分析的方法延续了一年又一年,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情中最有益处的.”也许霍华的这种想法是从富兰克林那里借来的,只是富兰克林不会等到礼拜天的晚上,他每天晚上都把一天的情形重新回想一遍.有一次,他发现他有十三个很严重的错误,下面是其中的三项:浪费时间,为小事烦恼,和别人争论冲突.聪明的富兰克林发现,除了他能减少这一类的错误外,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所以,他每一个礼拜,选出一项缺点来搏斗,然后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下一个礼拜,他又挑选一个坏习惯,再去做另一场战斗.就这样,富兰克林每个礼拜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最终让他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受人敬爱,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大都表现得自由、懒散,还经常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做一些不应该做的傻事,最终得不到应有的进步和成长.更为严重的是,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不但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还不服从别人的管理,听不进批评和劝告,在错误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卡耐基说:傻人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会发起大脾气来,可是聪明的人却急于从这些责备他们、反对他们、和在错误道路上阻碍他们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难道你的一切只是从那些羡慕你、对你好、常站在你身边的人学来的吗?其实,从那些反对你、指责你、或站在路上挡着你们的人那里,你学来的岂不是更多?假如有人骂你是“一个笨蛋”,你该怎么办呢?生气吗?觉得受到了侮辱了吗?林肯是这样做的:有一次,林肯在任期间的一位战争部长称林肯是“一个笨蛋”.这位部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部长的业务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部队.这位部长不仅拒绝执行命令,而且还骂林肯是一个笨蛋.结果怎样呢?当林肯听到了部长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回答说:“既然部长说我是笨蛋,那我肯定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来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林肯果然去见了那位部长,并且也知道自己的命令是错误的,于是林肯收回了他的命令.并且他还说:“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有建设性的批评,我都非常欢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欢迎这样的批评,因为我们都会有做错事的机会.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有些人,每当有人开始批评我们的时候,就会马上很本能的开始为自己辩护——甚至可能还根本不知道要批评我们的人会说些什么.不愿意接受批评,而希望听到赞美我们的声音,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克服这一弱点.卡耐基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我们不要先替自己辩护,因为这样做就是傻子也会的.我们要与众不同,要谦虚,要明理.我们应该想办法见到批评我们的人,并且要告诉他‘如果你知道我的所有错误的话,你对我的批评一定会比现在更加严厉’.我们做人、做事是不是做得好,并不会因为你辩护了,别人就认为你好,而应该在不断的改进错误,少做傻事的过程中成长,在不争的事实面前去为自己赢得别人的喝彩.最后,请我们记住:把自己做过的。

4.写一节关于梦想的诗歌

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让阳光洒满整个大地

幸福的鲜花开满世间

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世界上的人都能吃到饭

不再有非洲难民那样的经历

让粮食堆满谷仓

让秋天成为真正的收获季节

我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世界上的你拥有健康

不再有看不起病的人们

让药品和医生成为我们的伙伴

不再是利益和不信任的纠葛

5.再别康桥1,请选择诗中的一个意象,根据诗的内容,描写出这一意向

1.,《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3.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6.【《蒹葭》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至于其追求的“所谓伊人”,有人认为是“知周礼之贤人”,有人认为是朋友,有人认为是恋人,我则更多的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首两句先交待了时间和环境.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茂密浓郁的芦苇正呈现出苍青的颜色,而晶莹闪亮的露珠已凝结成一层薄薄的霜花.这两句以眼前所见的景色起兴,既点明了时节、环境,营造了一种萧凉凄清的氛围,又衬托出诗人当时的惆怅心情,言简意赅而内蕴深远.在这样一个萧凉凄清的早晨,却有一个人沿着芦苇岸边踯躅而行,他在追寻什么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原来他所追寻的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他透过茂密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也许就是他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吧,然而漫漫的大河尽是茫茫的一片,他思念的人儿却遥不可及.“在水一方”,喻所在之远,同时也表明诗人确信心上人的存在,虽然前景渺茫,但他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地去追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是说,诗人思念心切,心急如焚,为着寻找一条通往彼岸会见伊人的道路而上下求索.逆流而上吧,路途是那样的崎岖艰险、漫长曲折;顺流而下吧,眼前却依然是一片水波茫茫,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带着烦乱不安的心情一味的痴想,尽管他还站在岸边,但他却早就情迷意乱,心神摇曳起来.神思恍惚间,他似乎看见他的心上人正站在大河中央那被水环抱的小岛上向他遥遥招手.“宛在水中央”,这里一个“宛”字用得极其逼真生动、精妙传神.它把诗人那种因思念而显得如痴如醉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伊人”的形象随之也犹如近在眼前. 诗篇采用了回环、反复的写法,第二、三节的内容与首节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词语,避免了诗的呆板和累赘,加强了节奏和韵律,使得全诗主旨更加明确,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读来缠绵悱恻,启人深思. 这首诗先以写景起兴,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 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诗中所述的秋水伊人,亦给人以可望不可即之感,然而却始终使人存有希望.正因为这一份朦胧与期盼,诗人对“伊人”的那种向往、思恋和追求才更为显得强烈和执着.若说穿了,也就没有了韵味.望楼主采纳。

7.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副乡村秋景图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